教学设计

        4.认识溶液

        ※ 教材原来将这部分教学内容放在第一部分在学生初步形成溶解的认识之后,让学生了解溶液有关知识,知道像食盐和水这样的混合液可以称为溶液,像沙和水这样的混合液不可以称为溶液。在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之后,我觉得,将这部分内容放在学生对溶解形成完整的认识,即在对溶解的两个基本特征“变成微粒”、“均匀分布”之后,又进一步学会用过滤的方法来判断溶解的基础上,会使整个内容结构更趋完整,不会产生不连续的印象,同时,也使学生对溶解的理解更加深刻。

六、机动

        延伸与拓展

        ※ 弹性把握教学时间,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应对。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困惑进行交流。

        ※ 将原教材作为整理形成溶解最终认识的表格作为学生的课外自选作业。但作出了相关调整:1.用学生较能理解的语句来表达。2.让学生自选检测溶解的物质。3.用形式较为简单的“√”、“×”来判断,降低学生的作业难度,让他们愿意主动完成作业。(表格如下)

“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研究记录表
                 班级        姓名        实验时间                

           
变成的微粒能否看到          
在水中分布均匀吗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有溶解          

        填写提示:实验后,肯定的打√,否定的打×。

        ◆ 回顾这节课的研究过程,除了上述大的方面要精心设计之外,其实,很多小的细节更要考虑周全,它们看似很小,却影响全局。如实验中各种物质量的确定:高锰酸钾只能用很小的一粒;面粉用多少在水中才感觉又像溶解又像不溶解呢;过滤时混合液倒多少才合适等。又如搅拌时间的掌握,搅多少次,什么时候可以停;搅拌用的筷子用几根,怎样用(每次擦干净,不能交叉使用);还有桌子上的器材多,拿放要小心,使用要有序等等。这些细节很多都需要教师在课前亲自做一做,才能做到心中有底。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细节决定成败。只有这些小的细节做好了,每个活动才会更有序,更有效率,课堂才能更流畅。

 

 

首页

上一页

尾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