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网络课程

 

(第九章)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三、成就动机训练与归因训练

   (一)成就动机训练

    成就动机是人的社会性动机的一种,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培养和提高。

    科尔布(kolbD·A1965)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以高中学习差生为对象,采取“暑假辅导班”的形式,进行了六个星期的成就动机训练,并在训练完半年后,八个月后和一年半后分别进行了测试,结果证明训练不仅提高了成就动机的水平,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此后,美国和加拿大出现了许多以中小学生为对象进行的成就动机训练。

    成就动机训练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进行:

    1.意识化:通过与学生谈话、讨论使学生注意到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行为。

    2.体验化:让学生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选择目标与成败的关系、成败与感情上的联系,特别是体验为了取得成功所必须掌握的行为策略,如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目标、不断了解不同目标的难度。达到目标的途径及自己的行为结果等。

    3.概念化: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理解与成就动机有关的概念,如“成功”、“失败”、“目标”以及“成就动机”本身的含义。

    4.练习:实际上是体验化与概念化两个阶段的重复,通过重复练习使学生不断加深体验和理解。

    5.迁移:使学生把学到的行为策略应用到学习场合,不过这往往是一些特殊的学习场合,这一场合要具备自选目标、自己评价、并能体验成败的条件。

     6.内化:取得成就的要求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可以自如地运用所学的行为策略。

    很多研究证明,对成就动机进行训练是有效果的。它的直接效果表现为受过训练的学生对取得成就更为关心,并能够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所追求的目标。它的间接效果是能够提高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成绩。成就动机训练对成就动机较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尤为有效。

   (二)归因训练

    人们之间在归因方式上存在着稳定的个别差异。一种人对于活动的成功或失败总是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这是一些积极的良好的归因方式,也叫理想的归因方式或类型,这种归因方式可以增强成功期望和行为的动机,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相反,也有一些人对于成功和失败总是归因于环境或运气,或者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这是一种消极的或不良的归因方式,这种归因方式会降低成功的期望和行为动机,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归因训练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学生掌握归因技能,有意识地进行归因,逐渐改变不良的归因模式,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极性。

    归因训练的基本步骤是:

    1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可以通过观察,谈话进行,也可以应用问卷测验。

    2.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比如,让学生通过数学练习,单元考试、回答问题等取得成败体验。

    3.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

    4.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时,教师要给以积极强化;若学生将成功归于外因,将失败归于缺乏能力或外因,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告诉学生成功是你努力的结果,而失败则是你努力不够。

    在归因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归因训练是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帮助学生寻找有积极意义的归因,而不一定是找学生成败的真正原因。例如,一个学生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她脑子笨。如果教师告诉她正是由于脑子笨而造成她学习不好,有害无益。

    第二,归因训练要与学习策略指导相结合。当一个学生已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仍然失败时,教师仅仅指出学生努力不够是不具有说服力的。这时应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教给他一些新的方法,然后再激励学生努力去尝试这一新方法。研究表明,将学习策略指导与归因训练相结合使差生更多地、更经常地使用所学会的策略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M·Carr&Bork owsi1989)。

    归因训练不是一次就完成的,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反复训练,直至学生形成稳定而理想的归因倾向为止。

 主    页  教师简介  课程简介  在线学习  案例实验  教学大纲  学习资源  影音资源  思考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