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网络课程

 

(第十二章)第二节  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

    三、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及其理论背景

    程序教学(Progromed instruction)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它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将其按一定的程序编排和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程序教学的思想来源于普莱西(S·Preesey)发明的教学机器,但程序教学的真正首创者应归功于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1954)。

    斯金纳(1938)通过大量的动物学习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理论。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学习主要是操作性条反射的形成过程,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进行的学习称为操作学习式操作行为。操作学习的基本规律是: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则这个操作的强度(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就增加。比如,儿童因说出礼貌用语而得到父母的表扬和巧克力(强化),那么,该儿童倾向于再次说出礼貌用语;一个学生因努力学习而得到好成绩和老师的表扬(强化),该学生倾向于继续付出努力去学习。斯金纳认为,学习和行为的变化是强化的结果。控制强化就能塑造行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的过程,只要安排好强化程序就可以随意地塑造人的行为。

      1954年,斯金纳在《学习科学与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根据他的强化理论,对传统教学进行了批评,指出:(1)传统教学在控制学生行为的手段上是消极的,多为负强化(如发脾气、惩罚、训斥等);(2)行为和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太长;(3)缺乏连续的强化程序;(4)强化太少,传统教学的最主要缺点就是强化太少。一个教师要对一班几十名学生提供足够数量的强化机会是做不到的。由此,斯金纳竭力主张改变传统的班级教学,实行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把学习的内容编制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学生通过机器上的程序显示进行学习。后来还发展了不用教学机器,只使用程序教材的程序学习。

    程序学习的过程是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按一定顺序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一一回答,然后学生可以得到反馈信息。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相当于反应,反馈信息相当于强化

      ()程序教学的编程原理

    程序学习的关键是编制出好的程序。为此,斯金纳提出了编制程序的五条基本原理(原则):

      1.小步子原则:把学习的整体内容分解成由许多片断知识所构成的教材,把这些知识按难度逐渐增加排成序列,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2.积极反应原则: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出积极的反应。每一个小的学习内容后面都紧跟着问题,学生通过填空、选择等作出积极的反应。

      3.及时强化(反馈)原则: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强化,使其获得反馈信息,即回答问题后立刻可以看到答案,知道对错。

      4.自定步调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速度和能力进行学习,自己确定学习的进度,以适应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5.低错误率原则:使学生尽可能每次都做出正确的反应,使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因此,教材的排列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程序教学的类型

    程序教学可以按程序教材的编排方法分为直线式程序和分支式程序两种。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通常被称为直线式程序。在直线式程序中,所有的学生都以同样的顺序通过同样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以框面的形式依次呈现,每一个框面只有少量信息,然后是一个相关的问题,学生对问题回答后,在下一个框面得到反馈信息,并继续进行下一框面的学习。

    分支式程序是由克劳德(Crowder,1961)等人对斯金纳的程序修正后而来的。分支式程序比直线式程序的步子更大,每一个框面里呈现更多的新信息。结果,问题更难以回答,学生更可能出错。每当学生对一个问题作出错误的反应时,他将在继续学习新信息之前,先进入一个或多个补救教学的框面得到澄清说明或练习。当学生完成补救教学的框面后,重新被引导到主程序上,继续进行下面的学习。(见图12-1)

    图12-1分支式程序示意图

       当前,分支式程序经常可以在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CAI)中见到。CAI是以计算机为呈现手段的程序教学。当计算机用于程序教学时,它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反应自动呈现适当的框面。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键是教学软件的编制。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多媒体技术必将在学校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

     ()程序教学的效果

    程序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效果如何?

    大多数研究(Feldhusen,1963;Lange,1972)表明:非计算机化的程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效果一样好。

    计算机辅助教学却经常显示出比传统教学的优越之处:首先,通过CAI进行学习的学生有更高的学习成绩并对学校学习有更良好的态度(Kulik等,1980;Lepper等,1989;Roblyer等,1988)。其次,运用CAI学习的学生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增加了控制感,因此,学习动机更强,更渴望学习(Swan等,1990)。

      ()自学辅导教学与程序教学

      1960年代初,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卢仲衡在斯金纳程序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开始研究程序教学。当时编写了一些程序教材,在中小学的数学、语文和英语的教学中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程序教学的优点是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的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程序教学的问题是根据小步子原则编写的教材篇幅大,繁琐,难于复习和查阅,并且忽视了教师的作用,教师几乎无法指导和辅导。

       1965年,卢仲衡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吸取了程序教学的经验,结合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开始在初中数学学科中进行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1966年,这项研究就已取得成果。其教学效果优于程序教学和传统教学。该研究因文革而一度中断。1978年到1980年,在全国7省市23个实验班进行了实验,1982年扩展到22个省市170个班级,现已推广到全国29个省市的近万个班级。

    在教材编写上,自学辅导教学借鉴程序教学的编程原理并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九条编制教材的原则,以此为基础,编写的教材包括三个本子:即课本、练习本和测验本。

    研究者们根据教学的目的、过程和学习心理的特点,制定出包括课堂教学模式在内的七条教学原则。

    通过有控制的对比实验表明:采用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班在学习成绩、自学能力和迁移能力方面超过对比班,而且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

    目前,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在高中阶段以及数学以外的其它学科中做推广和应用研究。

 主    页  教师简介  课程简介  在线学习  案例实验  教学大纲  学习资源  影音资源  思考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