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网络课程

 

(第十四章)第二节  学校群体心理的效能 

     一、社会助长和社会阻抑

   (一)什么叫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iciona)

    个人的活动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者在场旁观,从而活动效率得到提高,就叫做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

    社会助长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时,活动效率的提高,这叫共同活动效应(coaetor effect),另一种是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的提高,这叫观众效应(audience effect)

    有关社会助长最早的实验是由法国学者特里普莱特(N.Triplett)1898年进行的。他发现一个人在同他人比赛骑自行车时,其成绩比他单独骑车的最好成绩还要好,平均提高30%;两人成组缠线也比个人单独缠线效率更高(提高5%)。

    奥尔波特(H.H.Allport)在20年代(19201924)做了一项实验,要求被试完成难易程度不同的五种:活动从句子里抹掉元音字母、辨别图形、自由联想、计算乘法题、反驳古代哲学家的语录。结果,前四种活动都是在与他人共同工作时效率高,只有最后一项活动是个人单独工作时质量高。

    社会助长的现象在动物身上也可以见到。陈(S.C.Chen,1937)对蚂蚁在单独、成对和三个一群时挖掘沙土的数量做过比较,结果在后两种情况下,蚂蚁所挖的沙土是单独工作时的三倍。

   (二)什么叫社会阻抑(social inhibition

    他人在场旁观或共同活动并不总是导致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相反,可能还会降低个人的活动效率。例如,一个演员在家里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可一上舞台,面对众多观众,却变得结结巴巴,甚至忘掉整段台词。皮森(J.Pessin1933)发现,有一个旁观者在场,能减低有关记忆工作的效率。同时,达施尔(1930)提出,有观众在场时,简单的乘法运算了会出现许多差错。这种由于他人在场或者同时参加从而降低个人活动效率的现象叫做社会阻抑(social inhibition)或叫社会干扰。

    此外,还有一种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的现象,这是一种由于他人同时参加而使个人有意“偷懒”,从而降低个人人活动效率的现象。达施尔(J. F. Dashiell1935)要求被试蒙上双眼,在“拔河机器“上拔河,结果发现,当被试觉察只有自己一个拔时,平均用力63公斤,而当三人一起拔时,平均每人用力53.5公斤,八人一起拔时,平均每人只用力31公斤。

    可见,由于他人的在场或参加,既可能出现助长作用,也可能出现社会阻抑,社会惰化的作用。这些不同的现象如何予以解释呢?在什么条件下会产生助长作用,在什么条件下又会产生干扰呢?

   (三)社会助长的制约因素

        1、活动的性质与难易程度

    扎琼克(19651966)提出一种解释叫内驱力的唤起。他认为,别人在场,造成一个人内驱力或动机的增加,这种内驱力的增加有时会助长作业,有时又会干扰作业。对于操作简单的工作,高度的内驱力会起助长作用;但是,对于操作复杂的工作或学习的工作,高度的内驱力会起破坏作用。

    考特雷尔(N. B. Coffrell)、里特尔与韦克(1967)设计了一项实验,检验了这种解释。他们让被试在两种条件下学习一定难易程度不同的词表。一种条件是单独学习,另一种条件下是在其他学生面前学习。容易的词表是指由彼此联系密切的词组成的配对词,如,熟练-技能,开花-结果;较难的词表是指由缺乏内在联系的词组成的配对词,如干旱-发脾气,沙漠-领导等。结果,有人在场时,被试学习简单的词表比单独学习时要好,而对困难词表的学习则非常缓慢(当然,对困难的词表的学习总是难的),结果见图14-1

14-1活动的难度与他人是否在场的关系

    扎琼克(1969)用蟑螂作为被试,享特(P. J. Hunt)与希尔瑞(J. M. Hillery)(1973)用人类作为被试研究发现,对于简单的迷津,有人在场时,学习得较快,而对于复杂的迷津,单独学习时更快些,见表14-6

 

简单迷津

复杂迷津

单独           旁观者

单独           旁观者

蟑螂

人类

40.48            32.96

44.67            36.19

110.45          129.46

184.91          220.33

 14-6迷津学习与他人是否在场的关系

       2、是否具有适当的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我们很关心自己被别人如何评价。当我们和别人在一起时,这种被评价的意识或动机就会很强烈,结果就可能发生社会助长或干扰作用,(对于容易的任务,起助长作用,对于困难的活动,起干扰作用)。如果没有对别人评价的关心,即使他人在场,也不会发生社会助长或干扰作用。

    考特雷尔和莫道奇(Murdoch)通过实验说明了这一点。他们把被试分成三组,要求完成简单的辨认单词的活动。甲组个人单独完成,乙组在有人在场旁观的情况下完成;丙组是在被蒙着眼睛的人在场的情况下完成。结果,乙组成绩最好,产生了社会助长作用,而丙组与甲组的成绩几乎没有差别。因为在场的他人眼睛被蒙上后就消除了被试被别人评价的意识。

    斯威尼(Sweeney1973)、威廉姆斯(J. E. Williams1981)的研究表明:在群体共同活动的情况下,如果个体的活动被单独评定,就会激起个人被评价的意识,活动效果就更好;如果只评定群体的共同活动,而不评定个体的活动,就会降低个人被评价的意识,个人对活动的努力程度就会减少。

    个人被评价的意识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强度。研究表明,如果过分担心被别人的评价,就会分散自己对活动的注意力,会降低活动效率。

 主    页  教师简介  课程简介  在线学习  案例实验  教学大纲  学习资源  影音资源  思考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