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压力及其相关因素
(一)压力与压力的应对
谈到压力,必然要提到如何应对压力。拉扎鲁斯( Lazarus )从认知与现象学的角度,将“压力的应对”定义如下:应对是一种认知行动的历程,要通过对压力源的初级评估和应对行动以及对应对结果的再评估的过程,以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莫斯( Moss )提出,应对行为可分为:功能性应对( functional coping ),即对问题采取行动去学习、求助,设法面对困难及压力,并加以解决;非功能性应对( unfunctional coping ),即面对工作压力有反向的行为,如攻击无辜、责骂他人、孤立自己或吃东西消除紧张。如果选择不具功能性的应对行为,可能使自己更易陷入孤独、疲惫的状态,不敢正视问题,进而服用镇定剂,终至不可自拔的地步。这样可能引发出更多的压力。总之, 应对 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当面临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压力,而为了重新建立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所采取的处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应对方式有效,则可以减轻或免除压力困扰;反之,如果应对方式无效,不但不能克服压力,反而可能引起生活上的种种困扰,造成身心疾病或引发各种偏差行为,从而又形成新的压力来源。
据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的研究,对应对行为的看法大致有这样几种观点:
1 .心理防御机制的观点
该观点源于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卫机制理论,认为个体面临压力事件时会无 意识地运用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防御机制来应对问题。这一观点强调了应对是在无意识层面上进行的。目前,应对领域研究的防御机制已不再是弗洛伊德意义的概念,而是更倾向于强调个体对环境、社会的适应性应对及实证研究,并注重意识领域的研究。
2 .人格功能理论的观点
认为个体广泛而稳定的人格特质决定其应对方式,每个个体都处于和应对有关的几种人格维度上。如内向—外向 (Eysenck , 1947) 、面对—逃避 (Coelhoetal , 1974) 、抑制—敏感 (Byrne , 1964) 。因此,不同个体的应对方式由于人格特质而具个体差异,不同情境下同一个体的应对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比如, A 型性格的人等 (阅读栏 1 )。该理论过分强调人格特质对应对方式的影响而忽视了具体应激情境对应对方式的影响 (Antonovsky , 1979) 。
3 .情境理论的观点
调情境因素在个体应对方式选择中的决定性作用,应对是对特定情境的反应,注重不同情境下个体应对方式的研究。与人格功能理论截然相反,它忽视人格特质、个体差异对应对的作用,因此不能说明同一压力情境下个体应对方式的差异,也不能说明在不同时间,同一个体、同一压力情境下应对方式的差异。此外,也不能对客观情境的压力与主观体验到的情境的压力作出区分。因此,对应对缺乏一定的解释效力。
4 .相互作用理论的观点 一观点强调具体的人、具体的环境、具体时间对具体应对方式的影响。认为应对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它既承认应对的个体差异性、又承认情境的变化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人格功能论和情境论的缺陷,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全面的应对理论。台湾学者吴英璋研究压力因素时,指出可从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来着手,在生活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个体感受到的压力来自其需求与应对能力的比较过程中。在整个互动进程里,若要求与应对能力出现不平衡,则压力情绪或压力反应随之而发生。而一旦个体所使用的应对无效,压力就会持续下去,并形成异常的反应,严重时会导致生理上的损伤。
(二)压力与人格类型
人格 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稳定、持续的行为倾向性和心理特征。属于不同的人格类型的人如内向型、外向型,会有不同的行为特点,受到的各种压力也会不同。
典型的压力型人格特质包括
1 .焦虑型的人格特质
( 1 )容易夸大事件的严重性,形成过度焦虑(自我负向暗示,自己吓自己),并且低估贬抑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强化压力事件的负向影响(加压);拉长身心反应压力时间(持续时间拉长)。
( 2 )造成压力的事件已经结束很久,但是压力并没有消失的现象,长期下来一定会产生身心失调的病症。如焦虑症、恐慌症等。
焦虑性人格特质:某女, 20 岁,大学生。一段时间,常常感到有一种莫明其妙的紧张、恐惧。每天至少发作 1 — 2 次,每次发作大约 5 — 10 分钟。发作时心慌、气急、胸闷、心神不定、焦躁不安。总有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非常痛苦。
2 .完美型人格特质
( 1 )一切步骤过程都要在自己的规划掌握之中进行,结果也就可以完全掌握。
( 2 )不允许自己出错、有瑕疵,如果做不到一百分就是零分。
( 3 )当结果不如自己所预期,认为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所有付出都是不值得,自己永远不够好。
( 4 )长期对自己否定不满,缺乏自信心,担心出错出丑,容易出现强迫症等。
某女生,初中以来学习一直刻苦努力,各门成绩均很优秀。但是在重点高中二年级时,她对新学习的内容无论记得有多熟,每天还要没完没了地捧着书本反复学习。慢慢地,她变得越来越紧张,精神负担越来越重,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3 .负向思考型人格特质
( 1 )失落的经验:例如女性对父亲的死亡经验。
( 2 )身心虐待:生命早期遭受父母亲的拒绝忽视或是否定责打等身心虐待,形成成年后负向的自我概念及受害者情结。
( 3 )代间传递:经由社会心理交互作用,父母代间传递给子女,忧郁看人生,悲观自我预言实现倾向。
( 4 )儿时不安全的依恋成为影响目前重要亲密关系的内在因素。具有这样人格特征的人会形成忧虑症。
某大学新生,入学后情绪变化无常,自己很难控制,遇到点不顺心的事情,情绪变得十分低落。一次看到同学把自己的鞋子踢走,便大发脾气,与该同学吵了起来。其他同学来劝架时,他便认为所有人都对他不起。
4 .A型人格特质
( 1 )拚命三郎类型的人:在愈短的时间内完成愈多的事情,不断努力工作和时间赛跑,一旦无法把事情完成就会觉得自己是无价值、不重要的,为了避免无价值的空虚感而积极工作,将行事历安排满档,自我价值感完全来自于工作。
( 2 )疲于奔命类型的人:时间的压迫感之下,说话匆促,快速行动、吃东西,缺乏耐心,同时思考并且执行好几件事情,肌肉紧绷、神情紧张,无法放松休息,没有兴趣发展心灵生活,不忙于工作就会有罪恶感,压抑的敌意和愤怒,对环境和他人不信任。一般会发生的症状包括,心脏病、高血压、猝死等。
:A型性格测试
1 .社会支持的涵义
“社会支持”的基本功能,包括:慰藉、安全、互助、理性、认知及生存的支持等。要完成这些功能可通过语言、信息、物质、精神、感情、关心、同情等方式的传递达成。当今的社会,一个国家很难闭关自守,相互依存,互相扶持,才是发展之道,科技、医学、心理研究及生活需求均需相互依存。凯瑟( Cassel )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人初级团体给予的回馈,初级团体有些以家庭为核心,有些以学校的班级为核心,使个体能够改变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偏差。豪斯( House )认为社会支持是人际之间的交流活动,从交流中彼此可获得感情上的慰藉、物质资源上的互通、知识信息的交换。柯兰( Caplan )认为社会支持即是个人与他人在互动中所获得的反馈,他强调社会支持可以激活社会资源、解决相关的情绪困扰、相互分担工作以及提供物质、信息和建议。布鲁姆( Broom )研究角色冲突中的社会支持,指出个人行使角色行为时容易造成压力与紧张。比如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老师要求权威而学生则希望友谊与亲密的师生关系。社会支持须兼顾相互冲突的利益,老师与学生之间如果密切来往,更可加深潜移默化的效果,社会支持在这里就包含了授业与情感的成分。库伯( Cobb )认为,社会支持的主要作用在于信息的提供,使个人感受到照顾与关怀及尊重,使个体确认他是团体的一分子,有团体的归属感。目前,人们更愿意把 社会支持 理解为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党团、工会等个人或组织所给予的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
2 .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
社会支持的研究受到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医学学者的重视,尤其社会支持是否有助于减轻压力,心理学者极为关心,进一步提出了实证研究。众多学者认为社会支持对弹性处理压力问题、减缓心理压力、减轻身心症状的发生都有重要作用。学者柯兰研究发现,在压力的情景下,社会支持可以减低压力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个体患病的可能性并增进其健康。研究者们广泛认为社会支持有利于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压力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压力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根据近年来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论文的总结,发现存在两种模型假说:主效应( main effect )模型和缓冲效应 (buffering effect) 模型。
( 1 )主效应模型
该模型认为一定的社会关系资源始终具有一种潜在的维护个体身心良好状态的作用,而不论个体是否处于压力状态下。因为这一结论来自于研究的统计结果,即统计过程中之出现了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反应症状作用的主效应,而未出现社会支持与不良生活事件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以称为主效应模型。
( 2 )缓冲效应模型
该模型认为社会支持的作用主要发生在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个体身上。即社会支持的作用是针对这种压力性事件的,社会支持缓冲了压力事件对个体的影响,保护了压力状态下的个体免遭伤害。该模型把社会支持看成是在压力源于反应症状之间起缓冲作用的角色,具体的过程是:社会支持影响着个体对潜在的压力性事件的知觉评价。即个体知觉到他人能够提供应付情景所应起的反应要求的资源,从而没有把潜在的压力源评价为压力事件。在压力知觉之后,足够的社会支持能够导致压力再评价、抑制不良反应或产生有利的调整性反应,从而降低甚至消除了压力反应症状,或直接影响生理过程,从而达到了缓冲的效果。
3 .社会支持的类型与功能
( 1 ) 社会支持有四种主要的类型:
① 信任支持
就是那些关于个体被信任和接受的信息。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其个人特质如何,个体的价值经验总会得到承认。这种信息将会提高个体的自信心。这种支持也被称为情绪性支持、意义性支持、自信支持或密切支持。
② 信息支持
即有利于对问题事件进行说明,理解和应对的支持。又称作建议、评价支持或认知向导。
③ 社会成员身份
即能够与他人共度时光,从事消遣或娱乐活动。这可以满足个体与人接触的需要,转移对压力问题的忧虑或者通过直接带来正面的情绪影响来降低压力反应。这种支持也可称作扩散支持或归属性。
④ 工具性支持
指提供财力帮助、物资资源或所需服务等。工具性支持通过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或者提供个体得以放松或娱乐的时间来帮助减轻压力反应。工具性支持因此又称帮助、物资支持和实在的支持。
( 2 ) 社会支持的功能体现在:
① 社会支持可增进情绪的稳定性,经由别人的关心、鼓励,可产生正面积极与健康、愉快的情绪;
② 社会支持可增加认知的广度,由于别人提供有效的知识、经验、对于克服困难、消除心理压力有益;
③ 社会支持可获得人力与物力资源可解决实质的困难;
④ 面对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日趋增加,适当的社会支持系统可减少他们心理问题的发生。
4 .社会支持的来源
( 1 )家庭支持系统:包括父母、兄弟姐妹、长辈等。
( 2 )同伴支持系统:包括同学、朋友等。
( 3 )学校及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学校教师、心理辅导人员、学校及社会团体等。
总之,无论家庭还是社会,只要对个人的压力困扰解决有帮助,就都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