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在线学习-> 第十章-> 第二节 -> 第二个问题
二、压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压力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好比一把双刃剑 , 积极的压力会成为“推动力”,成为磨练意志、锻炼才能的催化剂适当的压力可以加深人们的意识,增加人们的心理警觉,还经常会导致高级认知与行为上的表现。压力有可能给个体提供一个完成创造性工作的 唤醒水平 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个体在完成一项作业时,其唤醒水平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被称为耶斯基 - 多德森定律“在到达某个点之前,效率将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当唤醒水平处于一个最优值时(而不是最高点),其效率是最高的,如果超过了唤醒水平的这个最优值,那么其效率开始下降。”
( 耶斯基 - 多德森定律 Yerkes-Dodson Law )
  消极的压力则会成为“破坏力”,具有挫伤青少年的自尊,使之沉沦、消极的作用,甚至影响到健康成长。压力经常会带给青少年负面的影响,因此,在这里我们主要了解一下压力的消极影响:
(一)对生理的影响
  压力和负面的情绪对人类生理是否会造成伤害,是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临床医学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日本临床医学家春山茂雄发现:“一个人生活紧张或发怒时,脑内就会分泌出‘去甲肾上腺素( Noradrendalin )';感到恐惧时,会分泌出‘肾上腺素( Adrenalin )'。若经常感受强大压力或经常生气时,会因为大量分泌去甲肾上腺素的毒性荷尔蒙而生病;这些毒性荷尔蒙会造成毒化,终而造成生理器官的退化或早死。反之,如果随时能化解压力,保持积极思考,心情愉快,脑内能分泌出‘宾多芬'(β -endorphin )快乐荷尔蒙,可以击退癌细胞,可获得长寿。”压力带给生理上的反应极为复杂,常出现下列现象:神经系统的变化、内分泌的变化、免疫系统的变化、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的变化等。        

  春山茂雄还指出精神压力加大时,“癌症”的发病率会增加 5 倍,即由 10% 提升到 50% 的发病率。这些内分泌疾病大致来自“代谢障碍”,也就是“血液不顺畅”的流动,导致血液不能顺畅流动的主要原因有两种: a. 精神上的压力 , 身体感受到强大压力时,身体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中止血流,再产生生化反应;制造出“活性氧”或“过氧化脂”破坏到人体基因。 b. 胆固醇或血脂肪,可造成血液的阻塞,这种阻塞来自不当的饮食与作息,但会由于“精神压力”来引发症状。对健康的影响常见的有失眠、胃痛、头晕、小便增多、神经质、皮肤红肿、血压增高、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经常感冒、糖尿病等。

1.压力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人的神经系统有两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CNS )和外周神经系统( PNS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有两个亚系统组成,植物神经系统( ANS )和体神经系统( SNS )。而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和复交感神经系统。
    首先,请想象一下,你正在深夜里走路。你绕过一个拐角,一个强盗跳出来要钱。这段时间对你来说好像漫长无期,大脑已经唤醒了成千上万个联系。它触及到相关于抢劫的有关经历和信息。它很快计算出抢劫者的身高,武器的类型,甚至如抢劫者的性格和意图的严重性这样细微的事情。同时你的身体为这一紧急状况调动能量。你可能感觉心跳加快,手掌出汗,两膝打颤。灵光一闪,你可能想象几种可能行动的方案。我该跑?喊叫?战斗?商量?屈服?
   在这一过程中,大脑同时监控着大量的信息。在认知水平大脑配合事件产生图景,包括可能引导行动的事情的描述。在生物水平上,大脑将促进降低神经和激素控制的途径。这一结果是脑垂体的输出增多,肾上腺流量加大,血压升高并加快心率,一般情况下,调节这一适应反映的神经——激素系统是负反馈环,即它们给大脑比较器提供反馈数据,比较器在有足够适应响应出现时即可识别。然后负反馈环将抑制或降低进一步的促进活动。这次活动后,身体恢复到正常唤醒水平。然而,在慢性应激物作用下,负反馈环可扩大,允许生物系统接受大量它自己的化学物质,机体的防御部分就高速持续工作。这会使很多生物系统发生改变,其中包括免疫系统。在早期阶段,这些身体变化可能是在未被发现的情况下发生的,因为他们是很细微的。稍后,身体将丧失抵抗增加的应激物的能力并表现为疲劳,而长期的影响会导致一系列生理疾病。
2 .压力对内分泌的影响
  适当的压力会增加人体内部腺体的分泌。比如,分泌“多巴胺”以增加体能来应付艰巨的工作或任务,也因此会适度消耗体能。分泌出“肾上腺素”以应付环境中的危害性侵害。生活过度紧张时,胃酸分泌过多导致胃溃疡。压力过高,因起负面情绪,将产生的“去甲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血液减缓,再制造出“活性氧”去破坏人体基因。当期望与现实不符时,会出现郁闷情绪,造成内分泌分泌出“负电性神经荷尔蒙”( neurohormones )进入血液,将会减弱白血球的防卫功能,即降低人体“免疫功能”。有些个体因自尊心、荣誉心过高而产生挫折时,内分泌产生强烈剧毒的“去甲肾上腺素”,致使全身血液产生毒素、身心瘫痪、血液逆流、心肌梗塞,及“负电性神经荷尔蒙”过高,使免疫系统瘫痪,造成并发糖尿病、肺炎、重感冒,甚至癌症。
3 .压力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免疫系统是机体系统中最复杂的一个。它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帮助机体抵抗疾病。当外来因素(比如,有毒物质、细菌、毒素)侵入机体,它通过产生抗体来攻击和破坏入侵者来保护自己。一般地,免疫系统产生两类细胞来提供免疫, T 细胞和 B 细胞。它们提供细胞免疫,打击细菌感染并消灭一些病毒感染。压力的作用可以改变免疫系统的工作方式。通过抑制一些抵抗疾病的细胞的活性来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的抵抗力也会延缓疾病的恢复过程。
4 .压力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生物、医药领域对心脏病的生理原因投入了大量精力,目前,更多的注意力已经转向心血管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因素。一个主要的焦点就是压力。
  个体在经受压力的状态下,其生理系统包括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等系统的活动速率、强度及运动的平衡都要受到影响。心脏为全身的血液输送提供动力,新生儿的搏动速率是每分钟 120 至 140 下。成年人大约为 60 至 70 次每分钟。以此速率计算,心脏平均每小时要跳动 3900 次,每天可跳动 93600 次。在轻微激动的状态下,心脏搏动的速率可达每分钟 100 次,在非常激动时,可达到更高。而宇航员在升空和重返大气层的时候其心脏跳动为每分钟 140 次。如果机体长期持续经受压力,在高压超过 160 ,低压超过 120 的时候即刻被诊断为高血压病。这时候,就有必要结合药物,辅以心理疏导进行医治。
5 .压力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消化系统是人体的“能源制造中心”,每天从口中送入胃部的食物千百种,如果无休止地送入食物,胃肠就会不停地工作,从而造成胃肠工作过重的负担;反之,不定时不定量也会让胃肠无法有效运作,而造成营养的失衡,这些都会造成对人体的伤害。还有一种饮食习惯,就是暴饮暴食破坏肠胃的正常工作,使胃肠工作量骤增,而且无法有效地吸收,久而久之破坏了消化系统。有心理压力的人,经常是要不断进食,以消除心理的紧张,然而压力的加大,会伴随着消化系统的血管收缩,胃内保护粘液分泌减少,胃酸透过粘液溶化胃壁,造成了通常所说的“胃溃疡”。同时,压力引发的胃酸分泌减少,也会造成消化不良的一些症状,如便秘。在学校教育中,由于父母的期望值很高,对子女的要求提高,造成学生对学习生活特别是考试上较高的心理压力,经常会使他们的内分泌停止而消化不良,不完全吸收,肠内产生“大量废气”或造成消化系统的病变,尤其饭前饭后的紧张、匆忙气氛,最易伤害消化系统。
(二)对心理(认知)的影响
 
 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系统是一个外部信息输入、在内部进行加工处理,最后输出的过程。涉及到人的注意、知觉、记忆、推理等心理过程。压力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就取决于个体怎样解释外部环境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 . 凯利( George Kelly )提出了个人建构理论。凯利认为,建构并非现实世界的一部分,相反,我们把建构加在现实之上,来赋予现实意义。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Piaget )建立了图式理论。皮亚杰认为,大脑改变了感觉输入,使之能符合以前发展起来的图式。这一过程被称作同化。随着新信息的得到,图式变得更精细而复杂。在发生压力的生活事件的时候,消极的自我图式会使人更易于陷入沮丧。个体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解释的过程中,对压力的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两个理论都是人关于现实世界做出解释和反应的理论。
  最有影响的关于压力的认知模型是由理查德 . 拉扎罗斯( Richard Lazarus )及其同事提出来。这是一个三级评价系统,拉扎罗斯认为初级评价“关注的是一个人在所遇到的事的结果中,所能得到的利益”,是回答“我是不是有了麻烦”这类问题;二级评价判断应对技巧与情境要求间匹配的程度,是回答“这种情况下我该做什么”;再评价是建立在前两级评价发生后的处理所引起的反馈基础之上,它将导致初级评价的改变,相应地会影响对可用于处理该情境的应对技巧的知觉。当某一个情境被评价为应对起来超出个人的能力时,就会发生威胁评价。这种评价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将导致个体心理上相应的一些情绪反应。特别是在青少年期,个体感情丰富、热烈,一触即发,且极不稳定。压力会对青少年的情绪产生如下的影响:烦恼、焦虑、郁闷、愤怒、悲伤、沮丧、自卑、嫉妒等等。
(三)对行为的影响
   很多心理学家努力去探讨人类的行为反应,发现人类行为的发生来自多方面的因素。 罗杰斯( Rogers )提出人类有自由的意志,不加以干涉会表现积极向善的本质。 斯金纳( Skinner )提出人类行为是受外在环境的制约而形成的,外在给予怎样的诱因或给予怎样的惩罚就会产生怎样的行为。 荣格( Jung )提出人类有自卑的情绪,凡是遭遇困难都会努力去争取上游或超越极限。 弗洛姆( Fromm )提出人类有嫉妒的心理,凡是超越我的都会努力将他破坏。弗洛伊德( Freud )提出人类行为受早期行为的心理影响,早期愉快的经验或痛苦的经验会影响他未来行为表现的方式,比如早期承受困苦环境折磨的人,长大后他更能承受更大的压力等考验。
  人的行为是否能完全自我操控受到空前的质疑。美国 1987 年的医学报告指出:“有 16% 的国民,因工作压力而生病;有 50% 的人因工作压力不去上班,有 40% 的人因工作压力而更换工作;有 5% 的人耗在解决工作同仁的工作压力,协助其适应新的生活。”其中教师、护士、社会工作者、警察均为解决人们不同的问题而带来困惑。人类在面对经济困难、生计问题、升学问题、考试压力、感情困扰、工作困扰、家庭冲突时所作出的行为,常很难把握住理性、人本中心、互相尊敬的行为。
    心理学家观察人类生活遭受到压力时,其行为表现会呈现如下八种负面类型:
1 .暴力攻击类型
  当压力源给他时,他会立刻给予反击,其现象有顶嘴、吵架、打架、破坏公物、摔东西,当人类采用牛奶哺育子女时亲情逐渐疏远,所产生的“牛脾气类型”的行为常发生在今天的青少年身上。为什么青少年多数会产生这种行为类型,值得对青少年的养育方式再作进一步研究。校园暴力中,以“攻击老师”、“欺负同学”、“破坏学校公物”等行为为例,这些都属于攻击类型,是一种心理压力的发射作用。
2 .自我中心类型
  在生长环境中过度受到宠爱的青少年,逐渐形成“自我中心性格”,认为凡是不合自己意思的,都是别人的不对;也认为凡事都不是自己的责任,都是别人的责任。因此,所遇到的压力,即不能遵守学校校规、社会规范,常有反社会规范、隐瞒真相、责备别人不对、抱怨家人。
   “自我中心类型”由于心里没有容纳别人的空间,因此对反向攻击的情绪反应特别激烈。当父母操心其行为的偏差、态度的偏差、语言的偏差,他就找一些不正当的理由来反击,以维持内心的平衡。这种类型的青少年在自我成熟度上发展很慢,因此“社会适应”也较困难。
3 .寻求生理满足类型
  当压力打击到自尊时,产生的心理挫折、心理压抑,可能会转移到“生理的满足”,来求得心理的平衡。比如,“心里有苦闷的人”,可能会拼命吃东西以平衡心理的苦闷;“有压抑的妇女”常拼命采购以获得心理的满足感;“精神空虚的人”就拼命找来一些酒肉朋友大吃大喝或迷失在声色场所,以弥补心理的空虚。青少年在失败、缺乏成就感的学校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就是奇装异服、染头发、抽烟、喝酒来平衡“心灵的空虚感”。在成人社会也常有以肉体的满足为唯一的“生理平衡需求”,而造成“性犯罪”,也有为追求“社会的荣誉”而过度运动,在名誉上看得过重,而造成身体运动伤害的也不少。
4 .逃避退缩类型
  个体的性格比较内向、保守者在面临社会的各种竞争挑战时,往往易产生回避行为,不敢去面对问题,结果问题一直存在。常见青少年受到挫折压力的时刻,青少年对学校学业不感兴趣又讨厌集体生活的束缚时,从而出现偷学的行为,更严重的情况是学校生活已经挫折感很大,又遇到不能谅解的父母整天唠叨、责备,而产生离家出走、轻生等念头。如果家庭能提供温暖舒适的环境,青少年就能找到“停泊的港湾”。
5 .潜在发泄类型
  攻击性格的青少年直接面对压力源加以挑战,他们往往采用“以牙还牙”的方式对待压力事件。相对地,另一类型的青少年则采用“暗中攻击”的行为类型,如煽动他人情绪的不满,自己则躲起来不暴露身份;或背后散播他人谣言、伤害别人、中伤别人,以达到抒解情绪的效果;纵火、放别人车子的气等行为均是在情绪压抑下的“潜在发泄类型”。还有一些相对缓和也不具破坏性的发泄行为有:写日记批评和辱骂他人,以达到心理的平衡及压力的缓解。潜在发泄类型的青少年性格大都属于内向、沟通能力较差、见识浅薄。
6 .负向转移类型
  当青少年有压力却又不敢去正面挑战时,于是转移到电动游戏去麻醉自己,沉迷于吸烟、喝酒以追求满足。在这其中,又朋友友情的温暖,短暂的快乐,但是问题仍没有解决。在美国社会中常发现青少年因课业失败就引发逃学而吸烟、吸毒、酗酒,想借酒浇愁却更愁,耽误了青春,也可能造成一生误入歧途。“帮派”就在青少年失意,伪装成正义的化身。他们因为心理缺乏安全感,又想从失败中找到快捷方式获得成功,于是结合成群,挑战他人、社会。
7 .寻求刺激类型
  青少年血气方刚,性喜于冒险、刺激性的大肌肉活动,以满足身体及心理的需求。青少年也因为对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容易遭受挫折,感受到压力,也由于理性、法律、社会责任感认知不足,遇到挫折易以暴力攻击来发泄心中的愤恨。或者从事高度冒险的活动,来宣泄心理不平衡的情绪,如破坏集体公共财物、追求时髦、公然违反校规、飞车等都是青少年发泄压抑情绪的具体表现方式。
8 .寻求自杀类型
  青少年自杀事件自上世纪信息时代来临以后,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大问题。美国 20 世纪 70 年代社会高速发展时期,青少年自杀率就提高了两倍;日本 20 世纪 80 年代社会高度竞争时,青少年的自杀率同时也提高了两倍;台湾 20 世纪 90 年代的统计数据表明,青少年自杀事件显著的提高。可见,在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青少年所承受的压力增大,青少年自杀率也会随之升高。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正处于飞跃期,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需求与就业压力增大,据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 25 万人自杀, 200 万人自杀未遂。青少年人群是自杀的主要群体。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自杀已成为 15 至 34 岁人群的首位死因。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认为,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所面对的社会压力比较大,而他们在学校和家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理素质不高,面对压力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实际上,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来自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发展因素、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学业挑战、父母期望的压力、自我期望的压力、生理成熟的压力以及社会信息爆增的压力等。由于青少年个体认知、理性、社会应对技巧并不太成熟,又富理想主义,因此,理想与现实无法理清,挫折容忍的心理准备不足,紧急应变的经验有不足,如果社会支持不足,就容易爆发出自杀事件。




 >>>第 章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