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在线学习-> 第十章-> 第二节 -> 第一个问题
一、青少年的压力来源
(一)来自身心发展特殊阶段的压力

1 .生理发展的压力
    如前所述,青少年处于一个身体发育迅速、性生理成熟以及自我意识高涨的时期。在这一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生理上的迅猛变化与心理上的相对不成熟会给他们带来种种压力:
( 1 )生理因素导致的自卑与害羞
    比如,一个男孩身高不如人,女孩面貌不如人等都会产生生理性的自卑或害臊,甚至很多人会怀疑自己有病。这种自卑与害臊的压力很容易影响到以后成年生活个体的自信等心理状态。
( 2 )性成熟与性冲动导致的压力
  青春期男女开始经历一种新的经验,经常隐藏着性冲动,男性比女性更严重些。在内分泌的积极作用下,这股强烈的内在“性驱力”,如果无适当的排解,可能产生生理上、心理上的紧张压力,因此,不同地转化性驱力就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一些消极的转化方式,比如,通过看色情小说、漫画、电影等来排除性的压抑,或经常甚至过度地手淫以排遣压抑,这些往往会带来不好的后果;还有一些积极的转化方式,如把精力专注于学业、撰写文学作品、参加各种活动或登山打球等运动,通过这些积极的转化方式,一方面可以消除生理上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会化为成长的推动力。
( 3 )体力、精力旺盛,无处发泄导致的压力
  青少年心脏系统加强、大肌肉发达,如无正当的体育活动,则以转化为打架、熬夜以表现自己的耐力与痴狂。旺盛的体力、精力的不当应用,会带来一些个人及社会的压力及困扰。
2 .认知发展的压力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青少年阶段已经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能进行抽象思考,运用假设进行各种逻辑推理,智力的发展基本成熟。比纳、西蒙对人类智商( IQ )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商在青春期后期,即 18 岁左右已达到人类的高峰时期。青少年由于心智加速发展,经验不足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即表现出认知的压力:
( 1 )对人生意义思考带来的压力  
    青少年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其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个时期,他们的感知觉灵敏,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并从一般的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地利用理性思维,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的提高。青少年逐步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这时,他们会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提出许多有关“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生活理想”等…类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他们常常会为此感到苦恼、迷茫、沮丧与不安。
( 2 )追求不现实的完美带来的压力  
    青少年期由于好奇心强,爱主动探索,加上热情洋溢,很容易走入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境界。与此同时,因为他们的认知发展阶段进入抽象、推理加速发展期,希望推理、抽象思考的理想境界立刻在现实中实现。当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很大的不同时,便会产生认知上的压力,经常表现在一些极端理想主义的青少年中。在一些发达国家中,物质产品丰富,文化环境优越,社会制度健全,理想的境界或许立刻可以实现,而在一些相对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里,青少年则常常因为理想主义而去追求完美,从而陷入“单一、孤掌难鸣的痛苦”之中。
( 3 )认知、情感和意志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压力  
    青少年时期,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发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在认知问题上,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识。同时,许多青少年,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需要、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外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青少年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从而对青少年构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3 .情绪、情感发展的压力
    正如第六章所述,青少年时期是独特的情感发展期,弗洛伊德指出个体在 13 岁左右就正式进入两性期,开始关心两性的差异,也开始注意两性的友谊、情谊和情感的发展,因此,青少年期正进入情感的迷惑期。  
    青少年情感丰富,渴望结交异性朋友,却又保守,内心封闭。情感发展不稳定。往往会对青少年形成各种压力。比如,许多青少年都有这样的感受和困惑:“不知为什么,我经常注意一个男孩 ( 女孩 ) ,我特别想和他(她)接近。但是,每次见到他(她)却又特别害羞,不敢正视。” 拉扎鲁斯从情绪发展的现象中剖析青少年的情绪发展,认为青少年的情绪行为十分明显,情绪表现也特别剧烈,这与“认知成熟度”、“价值观”、“情绪智商发展”有关。由于情绪发展无法有效的管理,因此常产生情绪的压力与危机,带来攻击性行为、逆反心理、不合群等问题。
(二)来自学校的压力
1 .学业压力
    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口号喊得响,但是,现行教育模式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难以落到实处,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索的动机和兴趣,厌学在学生青少年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然而,又由于我国独生子女的政策,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经常提出过高的要求,增加额外的负担,使他们产生了畏惧和逃避的心理。具体表现如下:
( 1 )学习厌倦感:
    它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存在的问题,这种厌倦情绪使青少年学生脑细胞活动处于抑制或半抑制的状态,从而降低学习效率,而学业进步缓慢,反过来又加重了对学习的厌倦感,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 2 )考试焦虑感:
    对青少年学生而言,考试是衡量他们学习的标尺,也是无法逃避的现实。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升学压力的存在,有些学校的做法已完全扭曲考试的本来意义,即将评价一个人发展的手段变成了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分数成了学生获得自尊的重要砝码。这不仅使学生对考试产生紧张、恐惧情绪,而且也导致行为上的对抗,降低他们个人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心。

( 3 )自我失败感:
    它反映了青少年学生由于学业不良而形成的自我认识上的偏差和自我评价不高的心理倾向,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一旦产生,就可能伴随他们度过整个青春期,甚至一生。长此以往,不良的情绪会慢慢渗透并内化成一种人格缺陷,构成其终身发展的人格阻力。

2 .人际关系压力
    除了学习带来的压力外,平日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方面所受的困扰最多,他们常常会苦恼于“不知如何与喜欢上自己的人相处”、“与父母总不能互相理解”、“跟同学发生矛盾不知怎样解决”等等。因此带来一些交往上的压力:
( 1 )与父母老师之间的交往压力  
  父母老师的监护和青少年的独立要求、父母老师的保守倾向和青少年的冒险意识,常常成为他们之间关系失调的原因。这必然造成青少年内心的压力,严重者会导致心理上的病变和自闭。
( 2 )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压力  
  青少年都强烈渴望友谊,希望扩大圈子,广交朋友,在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因此朋友之间感情非常浓厚,个体非常在意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受。对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触很敏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有时,受到群体朋友的压力,强迫自己采取某种行为,惟恐被大家排除。
( 3 )与异性之间交往的压力  
    由于性的成熟,青少年异性间的交往,通常比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交往更为敏感、更难把握。随着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与成熟,他们与异性之间的交往大致会呈现这样三个发展阶段:
    a. 疏远异性阶段。青少年在青春发育的初期,由于生理上急剧变化,性别发育差异,往往对性的问题感到害羞、腼腆、不安和反感。于是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不愿接近异性、彼此疏远、男女界限分明、喜与同性伙伴亲密相处等情况。这一时期的性意识是对两性关系由无知到意识状态,是一种朦胧状态。
    b. 接近异性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的进一步成熟,青年男女之间会产生一种情感的吸引,相互怀有好感,对异性表示出关心,萌发出彼此接触的要求和愿望、开始喜欢一起学习、参加各种活动和交往,但这时是将异性作为一般朋友,还不属于恋爱。这个阶段的性意识带有朦胧的向往的特点。
    c. 恋爱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上的进一步成熟及社会生活的全面影响,青年男女之间开始萌生爱情。他们仅把特定的异性视为自己交往的对象,持续地交往,相互爱慕,进入恋爱。这个阶段的爱情多为内心隐蔽的爱情,多以精神内容为主,重视纯洁的感情。在这些不同阶段,如若没有适当引导或被误解和嘲笑,会引发青少年痛苦、悲观等各种压力的表现。
(三)来自家庭及社会的压力
1 .家庭教养方式带给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压力
( 1 )权威型的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
( 2 )宽容型的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 3 )专制型的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容易的,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介于权威型和专制型之间,更倾向于专制型,因为传统上认为家长是非常有尊严、有权威的。然而,身处信息时代的青少年,由于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在他们眼里,父母已不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父母由于“望子成龙”心切,以“为孩子好”的借口,或多或少地剥夺了孩子的某些自由和权利。这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以及过分干预子女生活的行为无形中对青少年构成了压力。
2 .家庭的情感支持弱化带来的压力
    情感支持系统缺乏,迫使孩子在较早年龄就要学会精神上的独立。对多数青少年来说,克服孤独感是他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目前的中国社会,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缺少兄弟姐妹的关系,父母的工作压力较大,对子女情感发展的关注往往不够,孩子遇到问题没有人沟通,特别是处于青春期少男少女,更不愿与父母交流。南京某重点中学初三年级的两个班的学生在一项媒体调查中,认为父母理解自己的仅占 44% ,有 56% 的孩子表示自己不能被父母理解,其中有 10% 认为“根本不理解”。一位学生说,我已经 15 岁了,什么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但是在父母眼里,我永远是个“没有思想”的孩子,什么事都要按照他们设计好的路走,我觉得郁闷透了。很多学生认为,父母的眼睛只是一味盯着学习,根本忽略了自己其他的感受。一位男生写道:“爸爸妈妈总是说,给你吃这么好,穿这么好,不就是图你学习上有长进。他们在物质上过多地关心我,却毫不过问我的精神需求 ”。
3 .青少年逆反心理带来的压力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 “ 不受教 ” 、 “ 不听话 ” ,常与家长和老师 “ 顶牛 ” 、 “ 对着干 ” 。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 “ 高明 ” 、 “ 非凡 ” 的行为,往往来自于 “ 逆反心理 ” 。 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 “ 过渡期 ” ,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 “ 小孩 ” ,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 “ 非凡 ” ,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 “ 自我 ” 与外界对立的情感。客观方面,家长或老师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青少年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一方面要承受内心矛盾的煎熬;另一方面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惩罚。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及身体上的压力。
4 .社会适应不良引发的压力
    青少年的年龄、心理、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都与社会发展有着一定距离,使得社会在青少年眼中捉摸不定,理想与现实差距巨大,势必会导致他们表现出不适应来,因而常常处于一种困惑的矛盾胶着状态,使得他们对社会产生恐惧心理。
    青少年们可能只受到某一压力来源的影响,也可能同时在承受着几方面压力的共同作用,压力的来源越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越大。  


 >>>第 章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