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生的行为主义观
约翰·华生(John. Waston,1878-1958)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al theory)的创始人。
(一)基本观点
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心理、意识都被归结为行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包括高级的思维过程都只是行为的组成要素。
华生在引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其它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学习和环境在行为形成中的中心作用,提出只要有适当的环境条件,多数行为都可通过学习获得或消除,他认为个体的发展便是在适当的环境中习得逐渐复杂化的刺激—反应链或“动作流”的过程。
因此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刺激(Stimulus)—反应(Response),即给人什么样的刺激,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知道什么反应,就能推断出这个反应是由什么刺激引起的。
华生否认遗传的作用,在他看来一切复杂的行为都是由各个简单的反应动作发育和发展而成的。判断一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如人格)的依据是看哪些习惯系统占优势,就是要了解其动作的历史。
:华生的人格结构剖面图
(二)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观点
华生关于青少年心理的研究与论述并不多见,但他对儿童(主要是婴幼儿)的研究代表了他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观点。其突出观点是,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后天环境,并提倡“教育万能论”。
首先,他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这种极端环境决定论的教育观明显地体现在他的一段名言中:“给我一打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特定的环境里进行养育,我敢担保能够随机选择一名儿童训练他成为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商界首领、政府官员乃至乞丐或者小偷,不论他的天资、嗜好、性格、能力和种族如何。”
其次,华生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行为上的反应是由刺激所引起的,而刺激来自外界环境而非遗传。虽然华生也承认人的生理结构来自遗传,但他认为这种构造上的遗传并不能代表功能上的遗传,至于其未来的功能如何则完全决定于环境。
再次,华生还提出了学习理论,认为条件反射是外部刺激促成的而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无论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从而为其教育万能论提供了论证。
华生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情绪发展的问题。他把情绪定义为一种遗传的“模式反应”。所谓“模式反应”是指各种不同的反应成分,每当适宜的刺激情境产生时,这些成分便以某种程度的规律性呈现。比如,引起恐惧的适当刺激情境可能是支持的突然丧失,也可能是很高的响声。华生认为个体的情绪也是后天习得的,初生婴儿只有三种非习得的情绪:惧怕、愤怒和爱。这三种非习得情绪是儿童基本的“模式反应”,也是以后在环境中发展为习得情绪的基础,而导致情绪发展的机制便是条件反射。他因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来论证这一观点。其中有两个经典的实验就是对婴儿阿尔伯特(Albert)恐惧情绪的唤起及对彼得(Peter)恐惧情绪的解除实验。
该实验中,阿尔伯特本来不怕白鼠,但当他每次与白鼠玩的时候总有巨响在其身后响起,多次受惊吓之后,他开始害怕白鼠了,因为白鼠与巨响在其头脑中形成了联系。经多次强化后,阿尔伯特对白鼠的惧怕泛化到了其它带毛的东西上。而彼得原先对白鼠、兔子以及其它一些东西有恐惧情绪,华生及其同事采用著名的系统脱敏技术(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来解除彼得的惧怕情绪,他们把兔子由远及近地接近彼得而又尽量不惊扰他。慢慢地,彼得由最初的不安到最后用手抚摸兔子,最终解除了对兔子的惧怕。由此,华生得出结论:情绪是后天习得的,是环境的产物。
:华生经典的情绪唤起及解除实验
(三)对该理论的评价
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虽然多以婴幼儿为研究对象,但它对青少年心理学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突出了环境与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为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原则和理论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行为主义观点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盛行欧美,对心理学和儿童青少年教育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华生强调环境与教育的观点有力地批驳了当时美国社会所盛行的种族歧视或种族优越论,这在当时具有不可否认的进步意义。
但是,行为主义片面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遗传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这显然是不对的。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并进一步发展为“教育万能论”,突出了教育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控制。这样,他就既否认遗传的重要性,也否认儿童青少年主观状态对发展的影响,这种片面的观点并不符合儿童青少年发展的规律和整个心理科学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