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绪和情感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们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
情绪和情感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由客观刺激引起的。这里所说的客观刺激不仅包括来自肌体外部的刺激(阳光、食物等),也包括肌体内部的刺激,(胃肠的蠕动,内分泌腺的分泌等)。当客观刺激符合人们的愿望和需要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如快乐、热爱等;当客观刺激不符合人们的愿望和需要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如厌恶、愤怒等。
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情绪和情感又是一个人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个缺乏良好情绪和情感的人是很难进行有效的生活的。精神分析学家贝特尔海姆·布鲁诺(Bettelheim Bruno)就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描述过这样一个儿童,他不能感受到为人所爱,情感上严重失调,最后不得不把自己变成了—架“机器”。 案例分析: 没有情感的男孩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首先,情绪和情感发展水平不同。
情绪代表了感情的较原始的方面,一般是由生理、安全等较低级的需要所引起,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例如,人和动物一样,当他处于饥饿状态并将要得到美食时,就会表现出一种喜悦的情绪。而情感则一般是由自尊、认知等较高级的社会需要引起的,是人类所特有的。例如,见到违背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人们就会感到厌恶,这就是道德感的体现。
其次,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不同。
情绪较不稳定,具有很大的情景性和即时性。所谓情景性是指某种情绪的产生是由当时的特定刺激引起的。例如,人们听到一个笑话就会开怀大笑,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就会伤心落泪。所谓即时性是指某种情绪持续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般只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例如,人们的愤怒情绪一般是产生的迅速,但是持续一段时间就会消失。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例如,人们一旦形成了爱国主义情感就会是持久而稳定的,不论在什么时候,只要我们看到有损祖国利益的事件,我们就会义愤填膺,痛加斥责。这也表现出了爱国主义情感的深刻性。
2.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要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感的深度会影响到情绪的表达。例如,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只有在他听到有关祖国荣辱的消息之后并表现出高兴或愤怒的情绪状态时才能被别人知觉到,而且这种爱国主义情感也是在众多类似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
(三)情绪的产生
情绪发生的机制是情感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迄今为止关于情绪发生机制已经有过大量的研究,其中早期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脑的解剖生理层次上。例如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n James,1842-1910)和丹麦心理学家兰格(Carl Lange)提出情绪发生的外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n James,1842—1910)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arl Lange)、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围理论,即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
詹姆斯根据情绪发生时引起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机体变化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他说,“情绪,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它的原因纯粹是身体的。”又说:“人们的常识认为,先产生某种情绪,之后才有机体的变化和行为的产生,但我的主张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当一个情绪刺激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立刻会引起身体上的某种变化激起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情绪。在詹姆斯看来,悲伤乃由哭泣而起,愤怒乃由打斗而致,恐惧乃由战栗而来,高兴乃由发笑而生。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情感,假如没有身体的属性,就不存在了。”“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激情的真正的最初原因。”兰格以饮酒和药物为例来说明情绪变化的原因。酒和某些药物都是引起情绪变化的因素,它们之所以能够引起情绪变化是因为饮酒、用药都能引起血管的活动,而血管的活动是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作用加强,血管扩张,结果就产生了愉快的情绪;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减弱,血管收缩或器官痉挛,结果就产生了恐怖。因此,情绪决定于血管受神经支配的状态、血管容积的改变以及对它的意识。
兰格与詹姆斯在情绪产生的具体描述上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控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曲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詹姆斯—兰格理论(引自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
这些理论使人们对情绪发生机制的认识,由周围神经系统,深入到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下丘脑和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直至大脑皮层。现代研究则表明,情绪是在大脑皮层的主导作用下,皮层和皮层下的神经过程协同活动的结果。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情绪在实践中的运用仍有较大距离。
事实上,研究情绪的发生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入手更贴近人的生活本身。近些年来的实验研究也表明客观事物本身并不能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情绪。同样的客体,在不同人身上引起的情绪反应可能会不同,甚至在同一个人身上,也会因主体当时不同的心理状况,而有不同反应。从目前的研究看,需要、期望、评价三个因素在情绪发生中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并构成情绪现象发生的主要心理机制:
1.情绪的产生以需要为基础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它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某种客观事物能否引起主体的情绪和引起何种情绪都要以需要为基础。同样的事物可能会使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情绪,例如,观看同一场球赛,甲乙双方的球迷都会希望自己这方获胜,这种不同的需要就会使他们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甲方获胜,甲方球迷就会欣喜若狂,乙方球迷则黯然神伤。
但是,是不是同样的客体都对个体需要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呢?例如,新鲜的空气、温暖的阳光等都为人所必要,得到之后人们理应感到快乐和满足,但为什么在晴朗的天气里也有人悲伤、痛苦,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也有人黯然神伤呢?这是因为在情绪发生的机制上,还有期望这一重要的中介。
2.情绪的产生以期望为中介
期望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习惯对客观事物做出的一种事前估计。例如,学生在考试前对考试内容的估计,考后对成绩的推测等,都是一种期望。
客体与期望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情绪发生的性质和强度。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观察到:当与个体需要有关的客观事物出乎预料地发生时,无论在客体满足需要而产生积极情绪的条件下,还是不满足需要产生消极情绪的条件下,几乎都能引起相应的、较明显的情绪反应。如上所述的那个例子一样,新鲜的空气、温暖的阳光虽然也能满足人们生理的需要,但由于人们对这些事物的获得是在预料之中的,所以当人们获得了这些之后并未产生明显的快乐情绪。但如果我们不让某人呼吸到新鲜的空气,那么他就会因为对呼吸新鲜空气的期望得不到满足而感到不快了。
3.情绪的产生由认知评价决定
认知评价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与自身关系的认识。
客观事物如何引起情绪和情感,引起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最终受一个人头脑中认知评价决定。因为需要、期望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要由一个人对当时条件的认知评价来确定。我们可以认为,认知评价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高层控制系统。现代情绪心理学越来越重视对剌激情境的认知评价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的研究。从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B.Arnol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情绪评定—兴奋说,到沙赫特(S.Schachter)辛格(J.Singer)60年代提出的两因素理论,直至拉扎勒斯(Lazarus)70、80年代提出的认知—评价说,都一致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对客观环境与自身的关系的认知和评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一位同学考试得了60分,因为他知道及格就已经很好了,别人都没及格,所以他会欣喜若狂;但是,如果他知道别人都得了100分,自己的分数是最低的,就会很难过。由此可见,同样都是60分,会因不同的认知评价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
(四)情绪的表达
情绪是一种内心体验,情绪的信息要通过人们的表情来传递。所谓表情,是指与情绪情感有关的外部行为表现。因此,要想了解人的情绪状态,就必须了解人们表达情绪的方式—表情。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表情分为面部表情、肢体表情和言语表情三种。
1.面部表情
在表现不同情绪的面部表情中,起主导作用的肌肉各有不同。林传鼎(1944)的实验研究证明:口部肌肉对表达喜悦、怨恨等少数情绪比眼部肌肉重要;而眼部肌肉对表达其他的情绪,如忧愁、怨恨、惊骇等,则比口部肌肉重要。艾克曼(1975)的实验证明,人脸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表情作用。例如,忧伤的情绪主要靠眼睛来表达,快乐与厌恶的情绪主要靠口部来表达,而惊愕的情绪主要靠前额能提供信号,在表达愤怒的情绪时要靠眼睛、嘴和前额等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是指通过面部、眼部和嘴部的肌肉的运动、变化来表达各种情绪状态。它是表达一个人情绪的最直接、最丰富、最有效的手段。例如,人愉快时,额眉一鼻根放松,眉毛下降,眼睛眯小,面颊上提,鼻孔扩张,嘴角后收、上翘。这些肌肉运动组合起来就构成了笑的面部表情。
人面部的各个器官在表达情绪时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眼睛是最善于传达感情的,几乎所有的感情都可以用眼睛来传达。兴奋时眉眼朝下,惊奇时眼眉朝上、眨眼,悲伤时眼眉拱起,恐惧时双眼发愣,愤怒时皱眉、眼睛变狭窄等。
2.肢体表情
肢体表情(body expression)是指通过身体和手势来表达各种情绪状态。例如,人在欢乐时手舞足蹈,悔恨时顿足捶胸,惧怕时手足无措,羞怯时扭扭捏捏等。生活中人们或站、或坐、或蹲、或倚,举手投足都可以表示人的某种情绪状态。肢体表情的适当运用有助于情绪的表现和识别。
在肢体表情中,手势是常常被用来表达情绪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协同表达或补充言语的情绪信息。手势表情是后天习得的,由于社会文化、传统习惯的影响而往往具有民族或团体的差异。保加利亚心理学家菲利普·格诺夫的研究表明,领导的手势大多表示否定的意思。
3.言语表情
言语表情 (intonation expression) 不是指言语本身,而是指说话时音量的大小、声调的高低和节奏的快慢等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声音来了解别人的情绪。同样的一句话,由于说话人的表情不同,声调不同,它所代表的意思可能大相径庭。例如,当你获得了某种荣誉,有人要在公开场合表示祝贺而实质上却表示蔑视,他在嘴上会说出“祝贺你”,但说话时使用显示沉重压抑和不可捉摸意味的节奏和语调,把“祝贺你”拉成“祝—贺—你”的节奏说出来,且语音表现出明显的起伏曲折,那就完全可以达到表面上祝贺而实质上蔑视的目的。
在某些场合,由于人们不能看到说话人的形象,所以只能通过说话人的语音语调来判断他当时的情绪状态。例如,播音员转播比赛时使用尖锐而急促的声音表达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情绪;而当他而当他播出某位领导人逝世的公告时,则使用一种缓慢而深沉的语调来表达一种悲痛而惋惜的情绪。
在上述3种表情形式中,肢体表情和声调表情都不具有标定特定情绪的特异模式,唯独面部表情所携带的情绪信息具有特异性。因此,面部表情在情绪的通讯交流中起主导作用,肢体和言语表情则是表情的辅助形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