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在线学习-> 第六章-> 第一节 -> 第三个问题
三、影响青少年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无论青少年个性的整体结构,还是代表个性的某方面的特质,都是在遗传与环境两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一)先天遗传的影响
    先天遗传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这些特性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就类似我们经常发现的青少年个体的某些个性特征往往与他们的父母或兄弟姐妹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关于遗传对个性的影响,科学家很早就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例如,高尔顿采用家谱研究法,调查了父母具有艺术才能的30个家庭,从中发现,在这些家庭的子女中,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性格豪放,能歌善舞,并且有64%的子女在后天的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艺术天赋。一项关于新生儿的研究也发现,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在人生早期就有所体现,例如,有的新生儿在出生后不久就特别活跃,注意力容易分散,喜欢接受新的物体;而有的新生儿则表现特别安静,能持续注意某项活动,害怕新事物。      
    心理学家Buss & Plomin从学前儿童中选取139对出生后共同生活的同性别孪生子为对象(年龄为四岁半),单就活动(爱动或好静)、社会(活泼或羞怯)、情绪(稳定或激动)三方面个性特征为范围,采用观察评定法,分析和比较遗传与环境两方面因素的不同影响。
孪生子间个性特质的相似度

个性特质

男生间的相关

女生间的相关

同卵孪生

异卵孪生

同卵孪生

异卵孪生

情绪

活动

社会

.68

.73

.63

.00

.18

.20

.60

.50

.58

.05

.00

.06

(采自Buss & Plomin,1975)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学龄前儿童中同样都是孪生子,出生后又生活在同一家庭,其环境因素的影响应大致相同,然而在同卵者与异卵者之间,无论男女,均显示出极大的不同。这一点说明,遗传因素对个性的形成的确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影响主要体现在个性中受生理制约较大的成分,如神经生理的特点、气质类型等容易遗传的方面。
(二)后天环境的影响
    青少年的个性是在学习他所在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生活习惯、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并取得社会生活的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换句话说,青少年个性形成的过程就是青少年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化为能参与社会生活,担负起一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综合来看,后天环境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个性产生影响。
1. 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由于社会上的各种关系都是通过家庭影响着青少年,因此它是最初对青少年的个性形成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家庭对青少年个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及祖孙之间的关系。其中对青少年个性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父母之间相互信任、关怀体贴、相亲相爱,不仅能使青少年生活得安全、温暖、幸福,而且还会使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养成尊敬、信任、关怀、理解、乐观、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为人生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相反,父母长期不和,经常发生感情冲突甚至最终离异,会使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受到伤害,容易形成抑郁、焦虑、悲观、孤僻等消极心理特征。有人对破裂家庭与少年犯罪率做过调查研究发现:破裂家庭(父母离异或双亲死亡)的9岁前少年比正常少年犯罪率高2倍,10—14岁则高出4倍以上。
(2)家庭教育的态度和方式
    美国学者鲍姆林德对不同类型父母教养子女的方式对子女个性的影响做了比较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

家教类型

家教表现

孩子个性

民主型

(宽容)

保护与文化教养并重,满足与限制并重,父母与孩子关系融洽

谦虚,有礼貌,待人诚恳、亲切,自信、自立、乐观等

权威型

(专断)

严格控制、严厉惩罚、斥责、打骂

畏缩怯懦、说谎、缺乏信任、内向、孤僻、性情暴躁

放纵型

(溺爱)

过分娇惯宠爱、百依百顺、放任自流、随意

自理能力差、好吃懒做、不负责任、自私蛮横、任性、没礼貌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应当提倡科学、民主、开放的方法,应以表扬、鼓励为主,既不放纵娇惯,也不独断或过分严厉;既不使青少年完全受支使,也不一味地服从让步于他们,给他们创造一个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如果对青少年过分严厉,经常打骂、训斥,会使他们从小养成孤独、抑郁和执拗的性格;相反,如果过分溺爱,放纵他们的无纪律行为,就很难培养他们的负责精神和合作意识;如果父母教育子女的意见分歧很大,各搞一套,会使子女迷惑不解,无所适从,变得警惕性很高,容易生气,甚至会利用父母的矛盾,掩盖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或者养成两面讨好,投机取巧,喜欢说谎等性格特点。
(3)父母自身的个性和素质
    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他们自身的个性、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品德素质等都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学习如何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和模仿,因此父母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格外重要。父母对长辈、朋友、子女尊重和爱的情感特征,奠定了青少年情感生活的基础,会使他们养成友爱、助人、开朗、合群、向上的个性;父母对事业的执着热爱,面对挫折的乐观态度,会使青少年间接习得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 学校的影响
    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完成的,他们在学校中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接受一定的意识形态和掌握一定的道德标准,学会为人处事的方式,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因此在青少年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学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堂教学和班集体的影响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的主渠道,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个性产生影响的主渠道。由于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而且也在师生互动中有意或无意地训练着青少年有目的、有条理、有逻辑性的学习习惯,培养着青少年坚毅、顽强、不屈不饶的品格,锻炼着青少年的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此外,学校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集体。它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这种场所由于它特有的要求、规则会产生特有的班级舆论和同学评价,就使得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或在活动中扮演的角色等等现象对青少年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施加某种具体的影响。例如,一个在班级体中得到温暖、尊重、肯定和平等相待的学生,往往是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也容易形成集体观念;相反,一个遭到排斥、否定、冷漠和不平等待遇的学生,会形成敌意、自卑感强等性格特征。
(2)师生关系的影响
    青少年的个性是在与他人或集体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由于这个时期他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学校中所接触和所感受到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个性的形成。而且,由于教师特殊的历史使命和职业特点使得他们不仅仅是青少年知识上的传播者,生活上的引导者,也是青少年个性的塑造者。在青少年的心目中,教师如同自己的父母,引导着自己的成长。教师的言行、品德常常作为他们衡量自己品行的标准,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会使他们对自己更有信心,教师的肯定和赞赏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和愉悦。总而言之,教师的言谈举止和个性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3)同伴关系的影响
    生活在学校中的青少年除了与教师发生纵向关系外,也发展着和同伴之间的横向关系。同伴能为青少年逐渐理解合作与竞争的社会规则和服从与支配的社会角色构建基本框架,同时,青少年也能在与同伴互相探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个性上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发展完善自己良好的个性。因此,充分良好的同伴关系是青少年个性健康发展所必须的。
3.社会氛围的影响
    青少年有自己交往的圈子,形成小的交往群体。这样的社会群体对青少年个性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影响。首先,群体的一整套规范会改造青少年的行为,比如穿同样的衣服、留同样的发型等等。更进一步,他们会有同样的价值观,对于对错、好坏、美丑都会有一致的看法。其次,群体的心理气氛也会对个性产生影响。一个群体的心理气氛和谐、欢乐而有秩序,会使青少年的情绪稳定、开朗、乐观、善于交往,有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群体的气氛喧嚣、苦恼、烦闷,那么就会使青少年沮丧、易怒、情绪起伏,具有反抗性和破坏性。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在青少年个性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先天遗传是青少年个性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前提或物质基础,它提供了个性发展的内在可能性;后天环境是使这种可能性逐渐变为现实性的桥梁。了解这些因素对个性的影响途径,了解个性形成的过程,将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塑造和培养。




     >>>第 章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