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在线学习-> 第七章-> 第三节 -> 第四个问题
四、 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发展
(一)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青少年需要凭借一定的道德意志来调节道德行为,才能完成预定的道德任务。面临各种道德情境,在一定道德意识的支配下,青少年表现出各种道德行为,它构成了青少年品德的行为特征。 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包括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1 .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而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形成稳定的联系。一般来说,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都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道德动机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但有时由于学生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行动,没有牢固地掌握一定的行为方式,就会出现动机与效果不一致的现象。因此,不仅要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还要帮助他们学会“怎样做”,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
2 .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不需要外在监督和自己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道德行为。它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品德的关键因素。道德行为的训练,单靠行为方式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让学生通过行为方式的不断练习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这样不仅可以使道德行为方式变得容易实现,形成比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倾向,而且还能够加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概括性和稳定性。

    青少年的道德行为逐渐从依赖性、易受暗示性向独立性发展;从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不道德行为与道德行为交叉出现的不稳定状态,到逐步摆脱情境性、不稳定性,向经常性稳定的道德行为发展;从需要外在监督到逐渐减少外在监督,到完全接受自己内心道德的调节、监督发展。  
    从关于青少年道德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中可以发现,初中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初中生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并日趋稳定。到初三时,有 60% 的青少年学生形成了道德行为习惯。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不良的道德行为的两极分化在增加。到了高中阶段,80% 的青少年学生已形成了道德行为习惯。高中生的道德习惯的发展基本上与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发展相统一,而且存在着可变性,如在学校中的行为表现要比在家里和社会上好。
(二)道德行为的训练
    当代青少年学生置身于发展方向明确而又充满了各种新旧矛盾、各种冲突交织的复杂成长环境,为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道德品质和现代化的思想意识观念既提供了条件 , 又设置了重重障碍。由于受到来自社会正面、负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已开始表现出认识上的困惑、情感上的被动和行为上的多变等倾向 , 这就需要学校德育工作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育。典型事例法。榜样教育法。
    1 .文化传递法。讲历史、传统、榜样 , 即“文以载道”。
    2 .价值澄清法。市场经济对道德观影响是相当大的。当前应重点培养学生真诚、自尊、自信、合作、义务和责任 , 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协和性。
    3 .道德认知法。由浅入深 , 由表及里 ,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重复出现, 螺旋上升。设立题目 , 鼓励学生参加讨论 , 使学生面临道德困境时学会思考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 从而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 章 <<<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