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少年社会认知的特点
青少年前期和青少年中后期的社会认知有很大区别,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日趋抽象,更具假设性和相对性。下文就从社会认知的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青少年社会认知的特点。
(一)青少年对个人认知的特点
社会认知的一个最基本的方面是对个人的认知,它包括对自己和别人各种心理活动、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知。这种认知在幼儿阶段是自我中心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互动的作用下,儿童这种自我中心的形式有所变化。到青少年阶段,个体在人际认知中又会表现出一种新形式的自我中心。
1.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egocentrism)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皮亚杰提出的。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
自我中心化是发展变化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儿童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自我中心化都以其特有的不同形式出现,并且每一阶段相对于前一阶段都有巨大的进步。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自我中心化表现为不能把自身作为一客体与其他客体区别开来,也不能把客体同他的感觉印象区别开来。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化表现为儿童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同其他人的思想区分开来,总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自我中心表现为儿童不能区分感性事件和智力结构。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和更大一些的青少年,自我中心化表现为不能区分自己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不懂得世界并不象他所想象的那样合乎逻辑地安排。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实际上是指青少年高度的自我意识,这种高度的自我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假想观众,即青少年认为别人也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二是个人童话,即青少年自我意识还表现在他们的个体独特感上。
假想观众会让他们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他人的关注,因而他们会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产生了对自己的感受过分夸大的倾向,这使他们在分析评价事物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并对自己的形象和服饰非常在意。此外,他们还把极度的自我欣赏的心境投射到别人身上,当青少年们在一起时都在欣赏自己而并不过多地去关心他人。他们还常将自己的是非观、审美观与别人混淆起来,以为别人应爱自己所爱、恨自己所恨。例如,当一个青少年女孩走进教室,她会想自己正在一个舞台上,其它同学都是观众,都在关注她的一举一动,包括她的表情、衣着等等,从而表现的不太自然。再如,青少年如果对某个明星特别喜欢,就会认为他人也应该喜欢这个明星,甚至不容许别人说这个明星的“坏话”。
青少年专注于他们自己的思想,关注假想观众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就使得他们形成了个人童话,即在青少年的心理有一个“独特的自我”。这种个体独特感会让他们倾向于夸大自己的感受,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这就使他们在对现实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时,常按照个人的意愿进行,因而不免得出错误结论。例如,他们有时会觉得自己远离世界上的许多世俗需要,他们会说,“我与众不同”,“这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青少年的这种自我中心在青少年早期达到顶峰。也有研究者认为,青少年自我中心的某些方面在整个青少年期都存在,甚至在整个成人期也存在。
2. 青少年观点采择的发展变化
观点采择能力是与个体的自我中心相对立的,而与青少年的去自我中心相一致。观点采择能力是青少年的社会认知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能力。
(1)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是指个体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即能够认识到对同一事物或事件别人可能会有不同观点和看法,并能试图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的能力。
(2)观点采择能促进青少年社会性发展
观点采择能力是个体社会认知的重要方面,随着这种能力的发展,青少年的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首先,观点采择有助于调整青少年对他人的评价与反应。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了解他人行为的意图,对于青少年做出准确评价或反应是很重要的。例如,青少年若把他人对于自己的不友好归因为厌恶而不是忽视,那么就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归因为厌恶时的反应行为会比忽视时的反应会更消极。相反,青少年如能理解他人行为原因的多样性,那么他们在对他人做出评价时就会更加客观而全面。
第二,观点采择有助于青少年理解人际关系。理解人际关系就是在特定情境中能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地位,对他人观点进行推理。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能使青少年认识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需要兴趣爱好一致,还需要态度、价值观的一致,需要彼此信任。只有认识到了这些,青少年才能产生相应的人际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观点采择有助于青少年的社会行为更加成熟。新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简单的由刺激决定,还有一个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即认知因素。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观点采择是认知因素中的关键。个体的认知推理越成熟,他们的社会行为也相应地越成熟。例如,青少年若能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他们,就会减少与父母的冲突,对父母的言语和行为也会更合理、更真切、更成熟。
最后,观点采择有利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道德发展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一个儿童道德的发展,首先是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增强,然后是道德行为的形成。道德认识提高的标志是道德判断与推理的完善。随着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青少年能从人与人的关系上,能从不同角度看待某个道德问题,在社会交往中能意识到彼此对等的地位,觉察到别人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因此能使其道德判断顺利地从他律向自律过渡。可见,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是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
(3)塞尔曼关于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模式
从20世纪70年代,塞尔曼(Selman)及其同事利用类似于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的方法,对儿童对友谊、权威、亲子关系等不同社会交往情景中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建构了儿童观点采择发展阶段理论。
塞尔曼采用的方法是向儿童呈现一系列人际关系的两难故事情景,并利用这些故事对儿童进行深度访谈。例如:霍莉爬树 。通过这样两难故事的测查,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阶段0(3~7岁):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即儿童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不同,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对问题进行判断。
阶段1(4~9岁):社会信息角色采择。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表现出了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但不能理解产生这种不同观点的原因。此阶段的儿童有时仍将自己的观点投放到他人身上。
阶段2(6~12岁):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在这个阶段,儿童能认识到即使面临同样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这时的儿童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并据此预期他们的行为反应,也能根据他人的观点来评价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阶段3(9~15岁):相互性角色采择。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与他人的观点,能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进行解释和反应。
阶段4(12岁~成人):社会与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即儿童可以用社会标准或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由此产生一些关于社会法则方面的概念,并能了解到人类不仅可以共享某些语言及表面上的经验,也可以共享更深层次的情感及价值观点。
以上观点告诉我们,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趋势是从只知道自己的观点而不知道他人观点这样一个极度的自我中心状态,发展到可以同时在头脑中保持两种以上观点并能对他人观点进行比较的状态。
对青少年而言,在早期阶段,个体进入了相互的观点采择阶段即阶段3。这时,他们能够以第三方身份看待问题,同时能够明白一个人的观点和行为是如何影响另一个人的,即能看到人际间的互动以及互动对彼此的影响。
到青少年中晚期,观点采择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也就是阶段4,即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阶段。在此阶段,青少年开始能够理解个体在某一问题上的看法和观点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并且懂得社会群体中主要的观点对个体的看法和观点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随着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最终获得了社会观点采择的能力。
>>>第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章 <<< <<<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