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少年对人与人之间双边关系认知的特点
对人与人之间双边关系的认知是青少年社会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层次,它主要包括对权威的认知和对友谊的认知。
1. 青少年对权威认知的特点
权威(authority)是指由于人们之间的社会权力不同和对有更大社会权力的人服从的要求所导致的一种社会关系。对青少年而言,这种社会关系主要涉及对成人的权威认识和对同伴的权威认识。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什么叫权威,一是为什么要服从权威。
美国心理学家达蒙(Damon,1977)采用横向法及纵向法对儿童权威的认知发展进行了研究。他采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回答。
:权威认知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被试在关于权威的合法性及服从权威的理由方面的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达蒙将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六个水平。
水平1:儿童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与权威的要求,也就是认为权威要求的即是自己想做的。
水平2:儿童意识到权威的合法性是由权力造成的,能意识到权威人物的要求与自身愿望之间的冲突,并通过对权威的单向服从,消除这种冲突,避免可能的麻烦。
水平3:儿童把权威看成是拥有至高无尚的社会地位或体力优势、全知全能人。由这种认知所产生的崇敬与对权威惩罚的畏惧构成儿童服从行为的依据。
水平4:儿童的服从行为基于交换或互惠原则,将服从作为对权威过去付出的一种报偿或为获得某种报偿而做出的必要的投资和努力。
水平5:儿童开始放弃由于对权威人物的盲目崇拜而表现出的无条件服从,取而代之的是以理性的评价与有条件的服从。
水平6:儿童将能为集体成员带来福利、为集体所认可的人奉为权威。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目中,绝对的权威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与具体情境相应的“相对”权威。
从上面六个阶段可以看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权威认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对成人权威的认识从绝对化向相对化和具体化过渡。这也是青少年权威认知的一个特点。
张卫、沈家鲜(1993)通过设置权威情景和讲述两难故事,进行了关于权威认知发展的测查。青少年权威认知与年幼儿童的差别是:(1)年幼儿童注重父母的成人身份和行为维度,而13岁左右的青少年则注重对父母的回报和关心。(2)在“公平—父母权威”的冲突中,年幼儿童不能分辨公平与权威,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表现出从对权威的盲从发展到追求公平,再发展到考虑其它因素而服从权威。而到13岁,由于自主性增强、反抗意识增强,他们可能再一次反抗服从而追求公平。
2. 青少年对友谊认知的特点
中国有句古话说:“同师曰朋,同志曰友。”朋友之间的情谊称为友谊,它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
儿童对友谊的认知发展趋势从把友谊看作是一种具体行为上的表面关系(如一起玩,分享玩具等)到更抽象的内部倾向性的关系(如相互关心、相互了解、排扰解难等);从以我为中心的单向关系(如友谊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欲望等)到双向关系(如友谊不只是获得,也要给予等);从个人间短暂的结交到长期保持的有时甚至存在着矛盾的关系。
塞尔曼(Selman,1981)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友谊认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儿童对友谊认知的几个发展阶段:
阶段0(7岁以前):这一阶段儿童认为朋友是暂时的游戏伙伴。
阶段1(4~9岁):单向帮助的友谊关系。认为朋友的行为能满足自己的要求。
阶段2(6~12岁):融洽合作的友谊关系。认识到友谊不但要满足一方的需要和要求,而且双方均应从中获得满足。
阶段3(9~15岁):亲密分享的阶段。将友谊看成是发展亲密和支持的手段,而不仅仅看成是逃避寂寞的手段。此时,儿童出现了对友谊的占有性。
青少年阶段对友谊的认知基本上处在第二、第三个阶段。也就是说,青少年已能将友谊理解成为一种亲密、抽象的人际关系。他们认为朋友间是相互理解的,可以一起分享内在的思想和情感,甚至包括秘密;朋友间是相互帮助的,可以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并避免伤害对方。这时,兴趣及个性上的和谐成了青少年择友的基础,交流情感成了青少年交友的目的和维持友谊的手段。
>>>第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章 <<< <<<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