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在线学习-> 第九章-> 第二节 -> 第五个问题
五、青少年的性变态行为
    性变态是指性在寻求性满足的对象或满足性欲的方法与常人不同,并且违反当时的社会习俗而获得性满足的行为。它包括性偏好障碍(主要有异装癖、恋童癖、恋物癖、窥阴癖以及恋兽癖)、性取向障碍(主要有同性恋、双性恋)、性身份障碍(主要是易性别癖)。不论哪种性变态都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性变态是主要体现在性欲对象障碍和性行为反常的性心理上的疾病;
    第二,性心理障碍的人一般社会适应良好,具有正常的伦理道德;
    第三,在一般的情况下,性变态不具有反社会的行为,没有突出的人格障碍;
    第四,性变态能辨别自己的性异常行为,但却无法压抑住自己的性冲动和病理性行为。
    下面主要介绍与青少年发展密切相关的几种性变态行为:
(一)异装癖
1.异装癖的表现
    异装癖又称“异性服装癖”,是指通过穿异性服装获得性兴奋和性满足的性变态行为。
    异装癖大多为男性,他们喜欢穿女性服装,带女性装饰,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性欲望。他们大多数无越轨行为,少数有侵犯女性的行为。虽然此种行为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但还不能算做犯罪行为。
2.成因
    导致异装癖的因素很多,但目前比较认同的观点认为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综合因素所致。
    在生物学因素上,最主要的是家族基因的遗传和性腺分泌的异常。
    在心理学因素上,青少年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或受到的不良性刺激最终导致了行为上的失常,出现了异性服装癖;
    在家庭和社会的层面上,家长的教养方式影响青少年性行为的选择。比如,让男孩穿花衣服,打扮成女孩的样子,就有可能导致孩子接受这种性别的角色安排,到青春期的时候 就明显的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出现异性服装癖。
3.矫正对策
    具体的矫正方法有两种:
    第一: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一般分为四个治疗过程
    患者可以通过自我分析的方法回忆早年的生活经历,寻找出自己患异装癖的原因,然后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通过认知疗法,患者可以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病症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我控制的方法逐渐地减少异常行为。
    第二: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当通过自我认识无法达到治愈的目的时,可以采取厌恶疗法矫正自己的异常行为。比如,当出现异装癖行为时,可以通过给自己实施电击或疼痛性刺激的方式来负强化异装癖行为。但是这种方法是有条件的,电击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小,其极限是人能既能忍受又无法忍受的限度范围内为最佳。
(二)同性恋
1.表现
    同性恋是以同性的人作为性的对象,并与之发生性行为者。
    严格地讲,同性恋是指同性之间发生性行为的性变态现象。无性行为,而只有性爱的欲念和情感或同性之间只有追求心理,无性行为者不能视为同性恋。应注意的是,青春期出现的异性疏远现象不应被视为同性恋或者同性恋倾向,青少年表现出来的异性疏远只是暂时的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自然会彼此吸引,相互爱慕。

:同性恋行为不值得提倡
2.成因
    目前,同性恋产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是,早期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对同性恋的产生有直接的影响。
    比如,家长对子女过分保护,在孩子能自理生活的情况下,仍然包办孩子的各种事宜,甚至限制他们参加集体活动,造成孩子的独立性缺乏,尤其是与异性交往的技能欠缺。这样,就可能阻止异性恋行为而促成了同性恋。
3.矫正对策
    同性恋重在预防,特别是在性别识别方面,家长要及时的加以正确的引导,以免发生性别身份识别障碍。父母还应根据孩子的性别和心理特点进行性教育,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喜好去培养孩子的性格。此外,治疗同性恋,可以采用心理疏导和厌恶疗法,鼓励其进行异性恋并建立美好家庭。
(三)易性别癖
1.表现
    易性别癖是一种性别认同上的心理障碍,它是指心理上对自身性别的认定和解释与生理上的性别特征恰好相反,持续存在改变自身性别的强烈愿望。他们在生活习惯、兴趣、举止、性伙伴选择上均有向异性发展的倾向。
2.成因与矫正
    易性别癖也由多种原因形成,与同性恋的成因有相似之处。儿童童年的经历对其以后的性取向有着直接影响。
    从儿童时代开始,父母对孩子的养育要适应其生物学上的性,要科学的对待儿童的正常性行为,切记不要把男孩当女孩,把女孩当男孩“假小子”来抚养。对于易性别癖行为,可以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从生物学和药学的角度对易性癖患者进行矫正。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给易性癖患者营造一个适宜的治疗环境,并给予家庭和社会的关心,对消除易性癖的性心理障碍有一定的积极效果。

1、露阴癖 2、窥阴癖 3、恋物癖 4、其他性心理障碍


       >>>第 章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