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一章 >> 第二节 新阶层——士的初现

二、士阶层的产生和兴起

     在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处于最底层的士是变动最频繁的,上层的贵族很有可能很快变成士,而处于士阶层之下的庶民阶层甚至奴隶阶层也可能一下子变成士。并且由于社会的剧变,士阶层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士为贵族中最低级的一层,处于贵族与百姓的中间层,一方面,由于井田制的瓦解,原来的贵族无法对后世子孙再次分封,使得大批贵族子弟跌落到了士阶层。同时,春秋时代由于各诸侯为争霸,对庶民子弟采取奖励军功,庶民得军功即可上升为士。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一些士阶层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只有士阶层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资格学习文化知识,因此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士不仅要有射御的勇力,而且还要熟悉各种礼乐典章。同时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士的地位也由此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士多为卿大夫担任家宰即司马、司徒、属大夫一类的职务。因此,要求士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在当时一个合格的士必须身通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些身艺也成为了日后儒生应掌握的技能。

     在春秋战国时期,士相较比自己地位更高的诸侯反而有着更多的自由,因为士阶层的变动频繁再加上等级制度的松动,对士阶层的限制较少,使得他们有独立的身份、人格和独立自由的思想,他们可以自由的流动而没有人身束缚,可以自由的思想而不必担心思想受禁锢,从而也产生了他们自己独有的价值标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造就了士阶层的独有的特点,也使他们成为这段时期之内,最为活跃、积极的阶层。

     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儒最早产生于春秋时期,属于士阶层的一部分,因而具有士阶层的一般特点,同时因其原所属阶层的不同和所居地域的不同,儒生又带有原所属阶层和所居地域的特点。儒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邹鲁地区,鲁国就是原来西周时期周公旦的封国,因而当地的礼乐文化较为深厚,来自鲁国的儒生较其他地区的儒生更熟悉礼乐,并且将所掌握的礼乐知识作为了一种谋生的手段。当时的儒生的人数众多、规模庞大,其中还包括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其早年也曾操“儒者之业”,后来墨翟对儒家的一些做法十分反感,因而放弃“儒者之业”,他曾说过,儒生通过繁琐的礼乐制度使得这些制度看似很高深,然后用这些貌似高深莫测的制度来蛊惑百姓;儒家还规定守孝三年,并对守孝期间又做了繁琐的规定,企图通过延长守孝期夸大死者亲友的悲哀程度来欺骗死者亲友,他们通过帮人操办丧事谋生,但在死者亲属面前他们却表现的傲气十足。当然,关于墨子对儒生的评判正确与否我们不加判断,但从他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儒生的共同特点:保持自尊、自谋生路同时熟悉礼乐知识。

     上面说过,士阶层是一个变动很大的阶层,其中就包括了原来的封建贵族阶层,这些没落的贵族受到过很好的教育因而较其他人更善于思考,其中就有一部分人加入了儒生,这些儒生通过对旧等级制度和前代礼乐文化的总结和思考,形成了早期的儒家思想,这些思想虽不系统但已有了儒家思想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过渡的时期,它既是旧时代的终结,又是新时代的开端。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封建宗法制度被扬弃,同时一种新的制度又在宗法制度的孕育下呼之欲出。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儒家思想通过对旧礼乐文化的总结,在新时代的召唤下应运而生。




    上一页   第5页 下一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