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三章 >>第一节 最大的挫折——焚书坑儒
二、儒法之争的结局——焚书坑儒

     儒家和法家的争论自两个学派产生之日起就没有中断,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法家的思想由于迎合了时代和统治者的需要地位逐渐升高,虽然影响也许不及儒家,但政治地位早已超过儒家。儒家为了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依旧不断的向统治者兜售自己的思想,这当然引起了居高位的法家的不满,两派的斗争日趋激烈,最终在秦统一天下后激化了。

     在法家巨子韩非看来,儒家的政治主张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儒家主张圣王治理天下,韩非认为这根本不可能,因为根本无法保证统治者的素质。其次,儒家要求恢复周礼,让人人都尊奉周礼,韩非受到了老师荀子的影响,认为人性本恶,但又与荀子有所差别,荀子认为人性通过教化和律法约束是可以为善的,但韩非认为人性本恶,通过教化和约束也许能克制恶,但面对更大的利益的时候就不一定了,只有通过“刑”对人起到威慑作用。荀子倾向于法,而韩非则倾向于刑。总之,韩非认为儒家是“人治”,既然是人治就是有缺陷的,自己是法治,有了良好的制度,即使没有圣王也没有关系,并且在刑的威慑下百姓也不敢违法。

     公元前221年,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嬴政终于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国。各学派都想在新的朝代中谋求一席之地,以入仕为目标的儒家自然不甘落后,也希望能够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但是,秦国自从秦孝公开始就确定了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至秦朝建立已经一百多年的历史,秦国的统治者深刻体会到了法家思想带来的好处,法家思想在统治者的心中已根深蒂固。

     秦始皇作为一名杰出的君主,其思想还是比较开明的,况且儒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因此,秦始皇曾效法稷下学宫设置博士以资政事,其中70名博士中,儒生占了大多数,也可从侧面看出秦始皇对于儒家还是颇有好感的。但是,儒家为了登上权力的顶峰,就不可避免的与法家发生冲突,并且荀子的另一位高徒、法家巨子李斯,时任秦国丞相。

     儒法决战在所难免,最终在李斯的推动下,“焚书”开始了,秦始皇下诏:“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之不举者与同罪。”焚书不仅是儒家的损失,更是中国文化的损失,很多珍贵的典籍就此散失。焚书也是最早的文字狱,是帝王对思想的统治。

     如果这焚书仅仅是毁掉了儒生手中的典籍的话,那么接下来的灾难毁掉的则是儒生本人了。“坑儒”本与儒生无关,起因是秦始皇起初宠幸方士,但后来发现方士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且在背后议论自己,随着事态的扩大,很多无辜的儒生被牵连进来,460多人被活埋于咸阳,其中不少是儒生。“焚书坑儒”不仅是儒法决战中儒家惨败的标志,也使得儒家遭到了自产生之后的最大的损失。秦始皇后来也不断地出现在儒家的口中和书中,背上了“暴君”的骂名

    上一页   第2页 下一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