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三章 >>第一节 最大的挫折——焚书坑儒

     自孔子创立儒家之后,孔子及其继任者都将入仕作为最高的目标。早期的儒家学者没有体察到自己思想与时代需要的格格不入,依然孜孜以求的向帝王兜售自己的学说。随着秦朝的统一,儒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终于发生了“焚书坑儒”事件。秦亡后,儒家学者从血的教训中逐渐清醒,开始反思自身不足,终于在汉朝迎来了儒家学派的春天,不仅进入了朝廷并且登上了顶峰。

第一节 最大的挫折——焚书坑儒


一、平民的“显学”

     儒家诞生后,其人数和规模不断壮大,最后竟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唯一能与墨家抗衡的学派。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孔子率先打破了官学对教育的垄断广收门徒,其后继者也一直秉承着这一教育理念,使得儒家学派的队伍不断壮大,而这些儒生也有不少人为官并以儒家思想治民,比如孔子的弟子子游曾在鲁国为武城宰,以礼乐教化民众。通过教育培养学生,而学生又可以培养出带有儒家气质的人,这是儒家规模壮大的主要原因;其次,孔子编“六经”,孟子著《孟子》,荀子的著作有三百余篇,儒家士子多学识渊博之辈,故而有不少著作传世,客观上也为儒家起到了宣传作用;最后,孔孟皆曾周游列国,荀子虽不比孔孟但也曾在齐国稷下学宫担任祭酒,所到之处都要不遗余力的宣传儒家思想及其政治主张,这也是扩大儒家影响的一个重要方法。

     但如此“显学”也是能属于平民阶层,儒家自产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究其原因还是儒家的思想与当时时代的需要是格格不入的。首先,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战争不断,统治者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富国强兵的政治制度,使自己能够长期的称霸,而处于那个时代的孔子,对于这种东西根本不屑一谈,他曾说:“俎豆之事,则常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孔子言必及周礼,他认为当世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无父无君的现状都是不遵守周礼的恶果,只要恢复周礼,使人人都遵循礼制,就可以称王。无奈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孔子的思想早已腐朽,甚至连老子都曾对向自己请教礼的孔子提出批评,指出周礼这种东西早该被淘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面对急于称霸的统治者的询问却以周礼为题做了一番长篇大论来回应,换来的只能是统治者的哭笑不得。

     进入战国,由于时代的发展,统治者对于治国之道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统治者的目的不仅仅是富国强兵、称王称霸还要统一全国。孟子作为孔子的正统继承人,其思想与孔子几乎如出一辙,甚至较孔子更加迂腐。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如此以来就轻易地将被当时统治者视为偶像的春秋五霸否定了,那么不打仗怎么统一全国呢?孟子的回答是“仁政”,具体一点说就是行仁义,关注民生,以德行称王,当君主的美德的名声传之四方之后,则四方之民自会归附。不可否认,孟子是位有杰出才能的人,他第一个提出“民本”思想而且辩才出众,关注民生也是正确的,但是想要靠美德的传播来实现统一,这恐怕是不能为急于称王的统治者所接纳的。

     荀子的思想较孔子和孟子有了很大的改进,他也曾深入研究过法家思想并培养出了两名法家巨子——李斯、韩非。荀子的政治主张虽然带有一定的时代性,并且开辟了日后儒家的发展之路,但由于他也并没有完全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所以依然没有被统治者接纳。

     因此,终春秋战国之世,由于儒家自身思想所限,儒家依旧是有着很大社会影响的平民“显学”。

    上一页   第1页 下一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