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第五章 教师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
 
 

『资料4』

  下面提供一些心理健康的标准,当然,不同的学者、不同的学派,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别人的看法。我一直强调的一点就是,站在更多的角度上审视一个问题,会让我们的视野开阔,会让我们了解到更多、更为真实、对自己更为有用的东西。

(一)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健康公式,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公式中窥探出心理健康的制约与影响因素。在这里,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到B和P的关系,P(生活压力强度)越大,B越大(越不健康);但是如果P值很小,那么B也会很大。也就是说,生活中没有任何压力也将导致我们的心理不健康。另外一个因素是SS(社会支持强度),对B的影响与P有着相类似的效果。

(二) 刘华山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
(1).对现实的正确认识。看问题能持客观的态度。(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能现实地评价自己,不过分地显示自己也不刻意地取悦别人。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又怎么谈得上喜欢别人。(3).自我调控的能力。能调节自己的行为,既能克制自己的冲动,又能调动自己的身心力量,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更高级目标。(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关心他人,善于合作,不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苛求于人。这种人有知心的朋友,有亲密的家人。而不健康的人,人际关系紧张,处处利用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这种稳定与协调包括理想与现实差距的调适,包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
心理健康需要内外兼顾;
心理健康并不是平衡与适应状态,而是两极中的中间位置;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
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人对信仰、对工作、对朋友、对工作对象的一种态度和认识。

(三) 心理健康的广义标准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1、 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2、 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4、 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5、 适度的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6、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客观的估计。
7、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 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9、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根据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10、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
11、 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的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四)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例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5、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重、真诚、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多疑、嫉妒、憎恶等)。
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能适应当前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教育环境,为积极改造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