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在线学习-> 第一章-> 第三节 -> 第一个问题
一、有关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作为从事创造知识活动的每一种研究工作,为保证其产生的知识的准确性,都必须保证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怎样将心理学的研究科学化,以保证我们所获得的结论的有效性,是从事心理学工作的研究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每个人对这个世界都有一定的认识,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把握这个世界。在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各种方法中,我们为什么说科学是更具有有效性和准确性的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在哥白尼的“日心说”未确立之前,人们的认识是太阳围绕着地球转,人们的这种认识是建立在他的常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在未有进一步的经验之前,人们根据世世代代和自身的,对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经验,而得到太阳围绕着地球转的结论似乎是适合的。然而,在此之外还存在另一些解释,如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只是这种解释不符合人们的经验常识而已,因而被人们排除掉了。随着历史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观察工具不断的精确,人们发现了自己日常经验的局限性,发现了与经验知识不符的事实,于是人们的认识改变了。对上面的例子进行反思我们会发现,问题出在人们用怎样的方法,对不同的结果进行确认上。科学方法通过更大范围内的观察,和对条件的控制,使得人们的知识和经验得以验证和拓展。因此科学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验证各种解释的机会,从而保证了我们知识的有效性。
    科学的方法并非能一次性的提供给我们“真理”。
    它对各种解释的验证,也是在一定的范围和条件下进行的。这是因为我们并没有考虑到“所有的可能的解释”。因此在新的矛盾和解释出现时,我们就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正如坎特威茨在其实验心理学中说:“经验观察和自我校正是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质。”例如:在青少年的教育中,经常使用的“奖励”与“惩罚”,究竟那一种更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对于这两种可能的方法,人们各有各的认识,然而只有在经过了科学的方法的验证之后,我们才看到“奖励”是一种更有效的手段。而进一步的问题是“是否任何奖励都是有利的”,这就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的验证,这样随之而来的就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的认识。科学知识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
    科学研究与常识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有控制的特点。科学的概念框架与常识的概念框架是不同的,因此,常识的概念和科学的概念也就具有不同的意义。一般来说,科学研究较之常识经验有系统性、控制性、可重复性等特点。
    首先,科学研究都有比较系统的理论框架,可以有目的地通过实际调查与研究,检验理论假设的正确性,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人们的一般常识或经验,虽然也运用某些“概念”或“假设”,却缺乏系统性与周密性,更不可能严格地检验各种想法或观点。
    其次,科学研究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机制。这是科学结论区别于常识经验的一个重要特征。常识经验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有控制的研究验证,因此我们无法指明它的作用范围,无法用它来进行预测、推断。而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总是设法恒定或排除某些无关的因素,以便着重观察与分析有关对象的关键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找出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因此也就具有了描述、解释、预测的能力。
    再者,科学研究中总是有意识地、系统地寻求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现象做出严密、深入的分析与解释;而一般常识中对于某些关系的说明,则往往是松散的、缺乏系统和表面的。”

(引自: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科学性的特点:1、以经验为基础。实验的所有程序和结果都是客观的,可以通过自然观察或审读科学仪器,经公开检查、证实。2、条件控制。采取极为严密的措施,除了确定为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外对一切已知的影响因素予以消除。研究人员必须对下列名类外来的和隐蔽的情况始终予以密切监视,如实验前和实验后被试的心理和生物状况,被试的冷淡态度,仪器的准确性、被操纵的变量只能有一个,以及实验应能够被其它科学家准确地重复等等。3、代表性、研究人员对实验的内容和对象做出明确的解释,明确表示把实验结果只用于同样的人身上,并表示了从限制的实验室环境到真实的情境的局限性。实验结果的过渡普遍化或是将对不同的人做同样的实验可能会产生不真实的结果。

(引自:[美],詹姆斯.O.卢格,陈德尼,周国强等译,陈德民校,《人生发展心理学》,学林出版社出版,1996年3月版)

    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是始于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而由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应该应用的方法存在众多的分歧,所以至今有关心理学是否属于科学的问题仍然存在争论。
    根据科学哲学家Kuhn提出的范式(paradigm)说,科学存在三个阶段即前科学阶段(pre-science)即没有统一的范式、常规科学阶段(normal science)即研究工作都拥有统一的范式、革命(revolution)冲突的证据不断出现使得范式向新的前景发生转换。Kuhn认为心理学现在处于前科学阶段,因为它在方法上有很多的冲突,没有统一的范式。然而存在这样的争论,认为心理学已经经历了若干的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从结构主义到行为主义,再到认知心理学。也许心理学正在进行着选择一套最佳的方法形成一个统一的范式的过程。当然,现在大部分的心理学家都同意心理是研究心智和行为的定义。其它的科学哲学家像Feyerabend认为科学并不有序地经历一个范式变化的过程,但却需要经历一个无序的过程,即每个研究者都面对他人的反对而坚持自己的理论。Feyerabend认为固定的范式可能限制了创造性与进步,唯一不会造成这种阻碍的就是一切皆可(anything goes)。这种观点看起来更象心理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许多的心理学家各自工作在自己的小圈子中,定义他们自己的学科研究范围。
    无论是以何种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它的目的都不外四个方面,即对我们所关心的现象或问题进行描述、解释或进一步根据条件进行预测和控制。对科学方法的探讨有三个层面:具体的方法层面、一般方法论的层面、哲学方法论层面。哲学层面的方法论是其它各个层面方法论形成发展的基础,每一种具体的方法和每一种一般方法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方法论或哲学思潮的基础之上的。心理学方法的哲学基础一般包括: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科学实在论、辩证唯物主义等。心理学一般方法论基础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本章内容主要是针对具体的研究方法,对其它方面知识这里只作简单的介绍。另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还受到各种学科、思潮和范式的影响。对于这部分知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看一些心理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书,以及有关“老三论”、“新三论”等一些一般的方法论的书籍。当然,由于这些层面的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在介绍具体的方法时我们也会涉及到一些。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将有利于我们对于心理学具体方法的深入理解、并有助于对其进行改进,使其更加“科学化”。



    >>>第 章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