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在线学习-> 第二章-> 第三节 -> 第一个问题
一、斯普兰格的第二次诞生论
    斯普兰格(E. Spranger, 1882-1963)是德国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人格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 基本观点
    斯普兰格关注的主要是人格的发展。他在其《青年的心理》和《价值的等级》等著作里指出,人的价值是其内部世界潜在的,不是靠外部力量给予的。人格的发展就是潜在价值的展现。就每个人的内部世界的潜在倾向而言,人人都可以发挥出最高价值,达到人格的尽善尽美。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方面。人格发展之所以有不同水平、类型和价值等级,主要不是由于人的本性,而在于自我意识及其自我同社会文化、历史的关系。因此,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就在于认识人所具有的与文化、历史有着密切联系的内部世界。个体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其内部世界固有的、潜在的价值展现的过程。
(二)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观点
    斯普兰格把人的青少年期(女性是13-19岁,男性是14-22岁)称为个体的“第二次诞生”,以此来比喻在青少年期,儿童期的安定、均衡的心理状态很快或逐渐地产生混乱现象,并导致自我意识的全部内容开始走向新构造的改编。因此,青少年期主要是精神发展的特定阶段。在这个特定阶段中,青少年心理出现了如下三个主要的特征:
    一是自我的发现。对儿童来说自己就是自己,它根本不会成为意识的对象,而青少年则开始把探索的视线对准自己的内部,发现了自己独立于其它一切事物的主观意识世界。但是,青少年在自己的内部世界中所看到的自己往往是动摇不定的倾向—努力与懒惰、开朗与忧愁、大胆与怯懦、社交与孤独等交替发生。这种发现,使得青少年常常感到孤独和闭锁,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自我反省:或者什么也不考虑,模模糊糊地陷入沉思;或者苦苦思索什么是人生,什么是自己的价值。与此同时,他们也产生了与人接近和被人理解的愿望和追求独立的欲望,并渴求自我解放,希望拥有自己的目标并讨厌他人的干涉等。
    二是产生了对生活的设想和新态度,意识到生活的连续性,明白了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对儿童来说,生活只不过是一个个彼此孤立的瞬间发生的事件,他们还不能把握作为整体的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但是青少年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生活的连续性,明白了未来对于自己的意义,因此,他们产生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并逐渐表现出对生活的新姿态和新追求。
    三是跨入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再只是被动地模仿,开始进行属于自己的艺术创造、思索、社交生活并建立经济的计划。青少年这时开始关注外部世界的各个领域中的方方面面并对它们进行自己的评价和主动的体验,他们开始尝试进行艺术创造等高级思维活动,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立地社交等等,以求从各个方面实现着自我的价值。
    与此同时,斯普兰格还把青少年期分为两个阶段:14-17岁是力图摆脱儿童时代的依赖关系而获得自由和独立的危机时期;17-21岁则是有“离群的危机”和孤独感、要求与人亲近的时期。另外,他还比较详尽地描述了青少年的社会地位、道德发展、法制感的形成、政治积极性、职业选择和世界观的形成,为后人系统研究研究青少年自我意识和价值定向奠定了一定基础。
    斯普兰格根据个性特征的不同,把青少年的发展划分为三种类型:(1)连续的发展。这种发展是缓慢而平稳的,因而多数青少年不会有很大的痛苦体验;(2)痛苦的发展。这是指个体所经历的青少年期出现了很多的冲突和干扰,而且这些冲突和干扰难以克服;(3)动荡的发展。这是指个体所经历的青少年期虽然也出现一些困难,但他们能够有意识地加以克服。
(三)对该理论的评价
    斯普兰格的第二次诞生论对青少年心理的特点与发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不仅注意到思维在青少年心理中的作用,也分析了其发展类型的不同,这为后人研究青少年心理尤其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无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斯普兰格的理论也有其欠缺的一面,这主要反映在他对客观因素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估计不足、有所忽视。从总体上说,斯普兰格的观点是从唯心主义的哲学立场,从个人动机的深处引伸出它的发展观的,他解释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相互关系时,显然低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导作用。所以,他对青少年的研究很少超出对青少年的情感和体验的描述。后来有人对他的理论进行了补充和扩展,主要代表人物是布列尔。

:斯普兰格理论的扩展




       >>>第 章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