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在线学习-> 第二章-> 第三节 -> 第二个问题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艾里克·艾里克森(Eric. Erikson,1902-1994)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学家,他在《儿童与社会》(1963)一书中对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进行了修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
(一)基本观点
    艾里克森认为,除了
弗洛伊德提出的性的冲动以外,个体还具有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冲动。从而把心理动力理论的重点从发展阶段的性特征上转到了心理社会发展的模式上。
    艾里克森认为,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的统一体。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有各种矛盾冲突,按主要冲突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这些阶段按一定的成熟程度有次序地向前发展。
    艾里克森把人的整个发展历程分为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这些发展阶段与弗洛伊德的阶段论有所不同(见表2-1)。能否成功地完成发展任务,会产生两个极端,接近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接近不成功的一端,就会形成消极的品质。每一个人的发展都在这两端间的某一个点上,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产生发展的所谓“危机”。各个阶段上都有特定的心理危机,只有避免或超越这些危机才会获得个体在所处的时期内人所特有的力量。
案例分析:“心理危机”示例
阶段 年龄 心理社会的危机
1 乳儿0—1.5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得不信任感
2 婴儿1.5—3岁 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和怀疑
3 学前期3—5岁 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
4 学龄期5—12 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
5 青少年期12—18 基本的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混乱
6 成年初期18—25 基本的亲密感对基本的孤独感
7 成年中期25—65 基本的繁殖感对基本的停滞感
8 成年晚期65以上 基本的自我整合感对基本的绝望感

    艾里克森还指出,文化和社会因素在处理心理社会冲突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社会迅速变化时期解决冲突将会比社会变化较少的时期更困难。如果青少年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角色混淆和沉迷于自毁活动。而这种较差的自我形象反过来又可能与青少年犯罪和人格错乱等不良发展有关。
:艾里克森的发展阶段图解
(二)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观点
    表2-1中的第五个阶段是艾里克森所指的青少年阶段。在艾里克森看来,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一种自我同一性的状态,否则就会引起同一性的混乱。
    所谓自我同一性是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重要方面前后一致的、较为完善的意识,也就是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说得通俗些就是将人格发展的不同水平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的间断性加以沟通和整合。其危机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危机。  
    假如一个人有同一性的状态,那么他自己想象中的各个方面就会与别人相一致,他们自己也将是一个同一性的人,即没有内部矛盾的人。例如,一个打算戒烟的人是有思想矛盾的。他首先感到非常自豪;然而,当他需要抽烟的时候,他的愉快中枢同他的有关的“自我”就发生了矛盾。他的“本我”和“超我”之间发生内部矛盾时就会明显地表现出心烦意乱和易怒。处在同一性状态的人就不会有这种矛盾。他的个性的各个方面对抽烟有统一的态度。当他想要抽烟时无内疚之感,但他首先是不想抽烟。同一性还要求一个人的自我感觉与别人对他的看法之间一致。
    艾里克森指出,在一个社会所允许的从儿童到成人的中间阶段,他们自由地体验着各种角色,但是,到了青年末期还不能成功地确立同一性,就会陷入角色的混乱,这种角色的混乱是原先潜伏的心理骚乱的反映。
    同一性有许多成分,它包括构成自我的身体(性别)、社会、职业、道德、理想和心理方面的特征。其中,身体的同一性容易达到,职业的、道德的和理想的同一性较慢达到,它要求思维的发展和高度的独立。同一性的发展是与亲密感的发展相联系的,亲密感改变着同一性〔青少年常常与他自己相类似的人同一〕,同一性又促进着一个人的自我的发展。同一性差的人,不满意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理想,他们可能有职业上的矛盾和有焦虑感,或者有神经质倾向和缺乏完整的人格。
    艾里克森主要强调的是青少年期同一性的转变。实际上,在一个人的其它生活时期,也有自我同一性:当一个人离开家、第一次找到工作时、结婚时、成为父母时、离婚时、换职业时等转折期,都会产生同一性问题。他们能否成功地处理好这些变化,主要决定于青少年期的同一性转变。
(三)对该理论的评价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抛弃了生物主义和泛性论,开始注意到自我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冲突,注意到了个人和社会的交往问题,以及从个性的自我转变为社会性的自我的问题。艾里克森对自我的研究既强调生物性个体的作用也强调文化环境的影响。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它主要是试图通过内在的、个人内部所固有的情感和欲望来解释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而情感和欲望归根结底又都是以自然的、生物的因素为根据的。这样他就忽视了人的意识和高级智能的作用,无疑是一种反理智主义的观点。另外,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对社会因素的作用阐述得也很不充分,而且把青少年的某些对社会制度所表示的不满都看作是同一性的混乱,这实际上是阶级偏见的一种表现。

:如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艾里克森青年期人格理论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启示




       >>>第 章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