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随着生理的变化,尤其是性的成熟,以及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青少年心理的明显变化。然而,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由于知识经验少,使其心理在发展上出现了一系列不同于儿童也不同于成人的明显变化,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具体而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集中地表现出这个阶段的过渡性、闭锁性、矛盾动荡性和社会性四个特点。
(一)过渡性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既保留有儿童的某些心理待点,又具有成人的一些新的心理品质,这些新旧不同的特征,在青少年期心理发展过程中交叉重叠出现。一般来说,青少年前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而青少年后期则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是个体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阶段。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渡性主要表现在:
1.心理上的成人感
由于青少年身体快速发育和性的成熟,表现为其具有了成人特征,使其心理上具有了成人感。对于成人应有的成熟有了强烈的追求和渴望。在这种情感的作用下,他们在为人处事的态度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即总是试图以自认为较成熟的方式去处理,但由于他们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认识和学习能力还处在发展时期,尽管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水平,能够进行系统、全面的知识学习,但其认识或学习仍不够全面、深刻;情绪、情感强烈、丰富,富于热情,但还不稳定,并常常缺乏控制;青少年的思维逐渐趋向于成人水平,抽象思维开始占据优势地位,逐渐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这些事实说明,尽管他们主观上认为自己成熟了,但在客观上,他们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只是处于一种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过渡状态。例如,青少年处理事件时,爱充小大人,希望得到人们的认可与尊重,但是他们的行为又难免流露出孩子气。
2.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他们逐渐跨越无忧无虑的、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他们会在很大程度上希望把自己的行为与儿童早期的行为区分开来,对自己的童年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不成熟的痕迹加以否定,改变自己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以新的姿态来面对接踵而至的许多挑战与问题。
但是在否定童年的同时,他们又眷恋着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喜欢用儿时的简单方式处事及宣泄情感,同时,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障碍时,他们仍希望把父母作为自己的保护伞,得到他们的关照。既使在平时,他们也希望像从前一样,能和父母保持亲昵的关系,每当吃完饭,他们在父母的关注之下玩他们的玩具等等。
(二)闭锁性
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由于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的发展,尤其是对新的自我的出现,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心理活动开始走向自己的内部世界。此外,随着独立性与自尊心的发展,他们逐渐失去了儿童时期的外露、直率、单纯和天真,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更多地封闭自己,于是心理活动出现了闭锁性。
青少年的闭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保守自己的秘密
青少年期是个体自我意识的第二个飞速发展期,此时,青少年把注意力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到自我世界的时期。在这个世界中,他们打开了探究自己内心感受的大门,他们时刻在问自己:“我的特点表现在何处?”“我有什么优点?”“在别人的眼里我是什么样?” “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的思索总是不得其解,一直困扰着他们。这时,他们不愿意向别人倾诉自己的秘密,于是,他们喜欢偷偷地记日记,自己向自己倾诉内心的秘密,述说自己的体会和种种内心感受等,他们的情感也开始有了一定文饰的特点,如,此时青少年内心喜悦,但其表面上看来可能是若无其事的样子。此外,他们开始愿意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抽屉要上锁、反感别人随便翻动自己的房间等。与此同时,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变得不那么坦率了,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不易做到心理上毫无保留,他们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对一些问题总是以各种藉口拒绝回答。因此,处在青少年期的个体不仅与父母、教师之间不易沟通,就是在同龄人中也很难找到真正的知音。正因为如此,青少年常感到非常孤独寂寞。
2.反抗父母管束
到了青少年期,青少年开始要求从儿童时代那种父母的保护、监督、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自己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并在家庭中要求获得平等和独立的地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林沃思(L.S. Hollingworth)曾用“心理性断乳”这一概念来描述青少年期的这一变化。具体表现为:
在情感上,他们与父母拉开了距离,不再像儿时那样与父母亲密无间,甚至有的孩子开始挑父母的毛病,并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获得真正的自由、独立。他们必然要寻找可能的“替代品”。第一种“替代品”就是他们崇敬的、模仿的英雄人物,或被社会赞许的理想人物,并常常把感情重新寄托在他们身上;第二种“替代品”就是他们身边的某位他们热爱的、尊敬的老师或大朋友;第三种“替代品”就是他们自己喜欢的同龄伙伴或好朋友。这三种“替代品”都能使他们及时鼓起精神。
在思想上,由于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以及思维品质中的独立性、批判性迅速发展,促使他们对于任何事件都愿意通过自己的大脑进行分析和判断,不愿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于是他们开始审视与父母的观点的不一致,哪怕是过去他们一直相信的观点也要重新审视。同时,随着青少年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展开,与其他成人的接触交流越来越多,这会使他们产生对比,也会发现父母身上存在的缺点。正是由于从前定形化了的思维习惯与相信父母总是正确的理想化看法,使今天父母的缺点显得更为突出,从而使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开始动摇与削弱。
在行为上,他们要求父母、教师给他们以更大的自由,把他们当成大人看待,让他们独立地做事,开始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各种干涉、指导、控制。但是,如果他们感受到某些方面享有的自由被剥夺时,自身激发的一种抗拒心理,即反抗心理出现,他们行为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反抗心理的支配下,他们表现得或态度强硬,举止粗暴,对他人的态度表现的过于敏感,常因区区小事而暴跳如雷;或漠不关心,冷淡对待,反抗行为不显露于外,对对方的一切置之不理。
(三)矛盾动荡性
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必须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然而,由于身心方面的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忽而表现出“成熟”,忽而表现出“幼稚”,此时他们表现出各种矛盾的心理现象。
青少年的动荡性主要表现在:
1.独立与依赖的矛盾
青少年期强烈的成人感会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并且随着活动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青少年已经能够自主应付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对成人的依赖逐渐减少。此时,喜欢独立,他们对于一切都不愿顺从,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与父母的“权威”的冲突日益增多,常常处于一种与成人抵触的情绪之中。但他们通常过高估计了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一旦离开父母后,由于其处事缺乏经验,他们很容易遭遇困难与挫折,很难独立生活,而此时他们还是要求助于父母,表现出其对父母的依附性,这也充分说明了他们处于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互交织的矛盾之中。如,一些青少年离家出走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自己无法生存,在经历一些磨难后,他们回到父母身边后,会流下悔恨的泪水,重新认识与父母的关系。
实际上,在青少年期,个体的心灵深处是无法完全摆脱对父母及其他成人的依赖与屈从的,只是他们对父母及其他人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过去相比有所改变。例如,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而青少年则更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信任与呵护,他们需要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同家长、老师平等的交流感情、倾吐心声。尤其是在遭遇挫折时,他们更渴望得到成人的及时关心、爱护和指导。
2.性意识增强与道德要求的矛盾
由于青少年神经系统发育接近成人,以及性的成熟和第二性征出现,他们的性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增强,心理开始对异性充满了好感、爱慕之心,有着同异性亲近交往的愿望,但各自表现不同,如有的想与异性朋友交谈、接触;也有的起哄,还有的在异性面前表现得特别勇敢、竭力显示男子气概,或表现得特别温顺,显示女子气质。但是由于社会氛围的影响,加之其对性知识和性道德观念的缺乏,他们压抑了自己的欲望,在行为上表现为故意疏远异性伙伴。这就表现出了性生理成熟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困扰着青少年,也影响着青少年正常生长及发育,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提供正确、有效的指导,加强性意识教育,促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性观念和性认识。
此外,这一时期还存在着对未来发展的认知与现实社会认知脱节、学习文化知识的繁重负担与文娱爱好空间的矛盾等等。
(四)社会性
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对待自己以及对待别人的一切行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产生变化,这样,他们通过社会环境中与人、事、物的交互作用,而逐渐学会认识自己、了解别人,逐渐由单纯自然人变为具有社会性。在青少年期,由于社会地位的变化,其活动社会性的增强,青少年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关注,同时,他们与社会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多,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他们已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的更多受家庭、学校的影响,而随着交往领域的扩大、活动范围约增加,更多地受同辈团体及社会风气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带有极大的社会性。
青少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已不拘泥于儿童时那种仅仅对自己或自己周围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关心,而是开始以极大的兴趣观察、思考和判断着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与问题,政治、历史、文化艺术、法律道德、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等等都成了他们认识和思考的对象,成了他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他们希望从中找出现象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社会性情感越来越丰富和稳定;他们已逐步形成一定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动机、兴趣、品德、自我意识、世界观与人生观都开始逐渐形成并且稳定。
:代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