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在线学习-> 第七章-> 第一节 -> 第二个问题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研究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有助于人们了解品德的心理实质,为有效地培养道德 品质提供科学的依据。由于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非常复杂,研究者们一般是先将道德品质划分为基本的心理成分,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心理成分之间的关系。   
    二因素说:认为道德品质由知和行所构成,即任何道德品质都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两个因素。因此,道德教育中的基本矛盾是知行间的矛盾,知行统一是衡量道德的标准,要从知行两方面入手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因素说:认为道德品质由知、情、行构成,即除了知、行外,道德品质还包括道德情感。这一观点认为,要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全面培养、协调发展,并提出了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四因素说:认为道德品质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 、情、意、行四个方面组成。这种分法是目前影响较大的看法。该观点提出了在学 校教育中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五因素说:在四因素基础上应增加一个道德信念因素,它与四因素说无本质区别。
    尽管至今对品德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还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其中的共同成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
(一) 知 — 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 表现。其中包括道德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 德情景,对人对事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也可以把道德认识看作是对于行为 中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例如,学生对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 公物和爱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都有了较好的了解和理解,就表明他们的道德认识 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道德认识包括: 道德观念(即道德表象)、道德概念、 道德 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其中,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信念的形成和道德评价能力 的发展是衡量青少年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
(二)情 —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 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情感体验,具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一般来 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是他人、本人的行为,凡是符合自己的道德认识或 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反之,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体验。例如,对他人的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的行为,我们往往会产生敬佩之情,对 自己的言行粗俗或者过激会感到羞愧等。由此可见,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行为的一 种监督力量,它能使人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
(三)意 — 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 过程。道德意志一直对道德观念起推动作用,它表现为在实现道德目标中控制行为 的力量。
    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往往 取决于道德意志。例如,认识到拿人家东西不对,也为此而感到羞愧,但还是抵挡 不住一些好东西的诱惑,从而出现了偷盗行为,这就是道德意志薄弱的表现。坚强 的道德意志使人能够抵御现实中的各种诱惑,不以外界环境为转移,坚定道德目标 ,并能够克服困难,坚持道德行为,最终达到目标。
(四)行 —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它是实现道德 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道德行为主要包 括道德行为方式和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方式是通过练习或实践而掌握的道德行 为技能,而道德行为习惯则是一种自动化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重要 标志,看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如何,不在于他的谈吐是否动听,而在于他的言行是否 一致,他的道德行为是否具有一贯性。这就像人们常说得那样,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道德品质由上述四种心理成分所构成,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其中道德认 识和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稳定的、经常推动个人产 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道德动机。这时个人已形成了道德需要,并 能将其需要与一定的道德目标联系起来。人们在完成特定的道德任务时,通常都是 在道德动机的调控下,将某些必要的行为技能和习惯构成一定的行为模式,这些行 为模式被称之为道德行为方式。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是道德品质中的两个构成 部分,道德意志使这二者加以沟通并得以实现。




     >>>第 章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