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在线学习-> 第七章-> 第一节 -> 第三个问题
三、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品德的心理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它是多维度、多形态、多水平、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在这种开放的系统里,品德的心理结构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整体性与个体性
    整体性是指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部分相互依存在品德这一完整的统一体中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例如,有的学生尽管懂得爱护公物的重要意义,但仍经常在课桌上划线;而有的学生尽管品德课上得分不高,但总是主动为班级修理破损的桌椅板凳,等等这些现象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容易出现知情相悖、知行脱节的现象,品德教育应该强调整体教育而不要偏重于某一方面而忽视甚至否定其它品德心理成分的地位和作用。个体性是指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不同。例如,不同性格的学生在同样的道德要求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道德行为。因此,在评价某一个学生的品德状况时应考虑到人的个体差异,而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谁的品德水平高。
(二)即时性与共时性
    即时性是指品德有一个发生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品德的内容和形式都不一样,因而结构也不一样。例如,在青少年早期,应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认识和简单的道德行为,而不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共时性是指品德在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它的心理结构大致上是相同的。所以在研究品德结构的时候,应该将其共时性与即时性统一起来,这就是既要考虑品德结构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特点,又要研究它相对静态的成熟结构。了解品德的这个特征,在品德教育与培养中,教育者应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与品德结构发展的状况有侧重地来进行品德的培养与教育。
(三)稳定性与可变性
    稳定性是指品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习得的,在发展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后就不易改变。这种稳定性一方面能帮助我们在了解一个人品德的情况下,推断或判断他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另一方面能使人们在较为习惯了的环境中更好地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可变性是指个体已形成的品德,必然会由于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有的学生好打架,班主任通过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得知这是由于他学习成绩不好,过分自卑、怕别人总不把他放在眼里的一种消极抵抗。于是让全班同学帮助他学习和提高自信,当他的学习成绩提高后,他喜欢打架的毛病就自动消失了。因此,品德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可变性是绝对的,学校在进行品德教育时,要善于交替使用,以提高学生品德的优化水平。




       >>>第 章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