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青少年品德的形成
(一)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
虽然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比较复杂,但人们的一般看法是把 道德动机 和道德行为方式看成是道德品质的两大构成部分,因而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就是这两大部分相互联系的过程。
道德动机是指由道德需要所推动的,引起道德行为的内驱力。它对道德行为起着激发、强化、调节、控制等多方面的作用,是品德的深层结构。它包括与道德有关的兴趣、欲望、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一个人有了某种稳定的道德动机,在一定的情景下由于它的推动而经常对事物表现出某种道德的行为方式或态度,我们就说他具有某种品德。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它可以使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与一贯性,从而成为品德形成中的关键因素。
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文化和教育条件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大量的道德实践,青少年形成了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之间稳固的联系,并使知、情、意、行这四个心理成分协调一致地发展。在这种条件
下,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这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
1、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是指道德知识成为指导个人行动的基本原则,人们坚信它的正确性。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它预先决定了人的行动,它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
改变,使人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人们往往容易把道德信念看成是坚定的道德观点,把它归属于道德认识。实质上,道德信念是坚定的道德观念与强烈的道德情感的“结晶”,并与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密切联系。只有在道德认识的
基础上激发起强烈的道德情感,并经过反复道德实践的验证,道德信念才会产生。
2
、道德信念的内容
培养道德信念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所在。道德信念的具体内容包括:①相信道德知识的正确性,形成坚定的道德观点, 根据自己的信念选
择新的道德知识; ②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和进行道德判断的标准,身体力行
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③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与之相关的道德行为会引起强烈的情感体验; ④ 用坚强的意志行动去实现自己的道德信念,维护自己道德观点的正确性。
(二)认知主义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对道德品质心理结构的不同看法
西方关于道德品质心理结构的研究 , 根据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的地位和作用
的看法不同,有认知主义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之分。
认知主义学派认为品德形成主要取决于人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和智力与道德动机的形成与发展。他们认为大部分不道德的举动都是由于愚昧无知,由于缺乏对各种事物的健全概念所形成的。因此,他们重视对学生道德知识的教育,强调伦理性的谈话,讲解系统的道德知识,但却忽视了其它因素的作用,因而可能使学生产生言行脱节的现象,即儿童对道德标准和规范说得很清楚,但往往不去遵守.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人的品德甚至整个人格都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人们各种行为习惯的最终产物。因此,强调只有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形成良好的品德。因此,他们重视行为训练、环境因素、社会文化、榜样强化等客观条件对品德行为的影响,而忽视了让学生懂得道德行为的依据。这将会导致学生在道德评价中是非不明、道德行为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以及道德行为的迁移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在道德行为中还会出现盲目的行动,有时甚至会出现“好人办错事”的情况 ( 如帮助坏人,对敌人“诚实”等 ) 。
认知派和行为派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上都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并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但是,他们只是强调道德动机或道德行为方式,而忽视另一部分的作用。如果在教育上只是片面强调道德动机的培养,只是让青少年学生了解道德规范,则有可能使青少年学生的言行脱节。同样,如果只是训练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行为方式,而不让他们懂得道德行为的依据,就会使他们的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和道德行为的灵活性受到限制。
(三)道德品质形成的开端与基本条件
道德品质形成的开端 :
道德品质形成的开端 要形成道德信念,就必须使知、情、意、行这些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如果它们的发展失去了协调性,致使某一成分有所偏离,就会相互削弱,影响道德信念的形成。如果对道德知识不理解,那么情意行都会失去正确观点的指导;如果缺乏情感体验,就会缺乏推动道德行为的力量;如果意志不坚定,道德信念就会动摇,情感也不易控制;如果不掌握道德行为方式,那么其他几个成分都将是空的。因此,品德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
但是,在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中,这几方面心理成分的培养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即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应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但是,由于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年龄阶段特征,影响道德品质发展的因素又是多方面且相互影响的,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选择最需要、最迫切、最有效的方面入手。例如,可以通过阐明道德概念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开始,也可以从激发道德情感入手,先从道德情感上下功夫,还可以从行为技能和习惯的训练起步。所以,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有多种开端,但最终还是要使各种心理成分都得到发展,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条件 :
第一,掌握有关的道德知识,前面已对此做了阐述。
第二,通过道德实践,获得与道德知识相符合的道德经验。道德知识在道德实践中被证实,道德规范便具有了可信性,学生的亲身体验会使外在的道德知识转化成内在的道德观念。如果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的结果不一致,就会妨碍道德观念的形成。
第三,在道德实践中的情感体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获得积极的道德情感,道德知识才能转化为道德信念,而道德情感的强烈程度才会影响道德信念的坚定性。
(四)道德品质形成的特殊性
道德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是学习而来的。由于道德品质心理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学校中学习系统科学知识的过程有明显区别。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必须注意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性。
第一、 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成分在教育活动中经常是同时存在、共同发生作用,只不过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例如,一次公益劳动,既包括提高对劳动的认识,也需要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还能够锻炼道德意志,使青少年学生掌握与劳动动机相符合的行为方式。
第二、 培养道德品质要经过长期和反复的过程。由于道德品质需要多种心理成分的协调发展,而且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不能靠一两次教育、一两次活动来完成,而应经常开展教育活动。
第三、 需要在人际交往的实践中来形成。道德规范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只有通过人际间的交往活动才能使青少年学生认识到道德规范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并产生情感上的体验。因此,培养良好的班级体、促进同伴交往对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