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在线学习-> 第七章-> 第二节 -> 第一个问题
一、皮亚杰的研究
    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 在上世纪 30 年代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虽然道德判断所关系到的是个人的认识问题,但它不是个人的内在心理发展过程 , 它不同于一般的认识过程,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之中得到发展的。
    为了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取了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他根据所要探讨的规律,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在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中去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则。
    下面就是皮亚杰在研究中所用的一个对偶故事:
    A .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便替母亲裁布。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
    B .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了两个问题:
( 1 )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 2 )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
    通过大量的研究,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他律 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自律指儿童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认为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是由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具有客观的性质,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道德认识也在不断发展,道德判断的标准开始逐步摆脱承认惩罚的影响,在评价某种行为的是非时,能依据自己掌握的道德标准对行为做出判断,这种道德判断具有有了主观的性质,是一种自律水平的道德。
    儿童在五、六岁以前是属于无规则的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游戏中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必须怎样做的认识。儿童在六岁到八、九岁期间处于他律的阶段,这是儿童认为独立于自身之外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这一阶段儿童之所以表现出他律的行为,是因为:( 1 )儿童与他人的关系 是一种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服从权威就是对的。( 2 )儿童的思维处于自我中心,只从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 , 不能明确地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 , 把成人说的混同于自己想的。八、九岁之后儿童过渡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应该与他人相互尊重并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儿童之所以能从他律转向自律,是因为:( 1 )这时儿童认识到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2 )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脱离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规则只是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理论的启示   
    在道德认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两个因素是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而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同伴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不应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儿童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



       >>>第 章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