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在线学习-> 第七章-> 第二节 -> 第三个问题
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班杜拉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1.
观察学习 的经典实验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他及其合作者所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的。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他以学前儿童为对象进行了一个实验。首先让儿童看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他们自由活动。结果发现,儿童也学着成人榜样的动作对充气娃娃拳打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在稍后的另一项实验中,他们对上述研究作了进一步的延伸。他们把儿童分为3 组,甲组观看的录像片是一个大孩子在打玩具娃娃,一个成人给他一些糖果作为奖励;乙组观看的录像片是一个大孩子打了玩具娃娃后,成人过来打了他一顿,以示惩罚,第三组儿童看到录像片上大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既不受奖也不受罚。后来,这些儿童一个个被领进游戏室,里面有大孩子攻击过的玩具娃娃。结果发现: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榜样受罚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少,控制组居中。这说明,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些行为的决定因素。

2. 品德教育的实验
    社会学习论认为,榜样的行为对儿童的影响很大。教师和家长把社会的道德规范传递给青少年学生有两种途径,一条是向儿童展示自己的行为实践,一条是言语教诲。班杜拉等人对品德教育的效果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在一项实验中,他们把青少年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配一个实验员。等实验员与青少年学生建立了融洽关系并得到青少年学生的信任后,主试分别让四组为孤儿院募取捐款。第一组实验员向青少年学生宣传捐款,救济孤儿的意义,同时自己慷慨解囊,捐出钱款;第二组的实验员对向本组青少年学生宣传不去救济孤儿,把钱留给自己的好处,本人也表现得极端吝啬,不向募取捐款的主试捐钱;第三组实验员宣传慷慨仁慈,自己却不掏钱捐款;第四组实验员宣传贪婪,自己钱越多越好,劝说青少年学生不要捐款,但他自己却毫不吝啬地向主试大批捐款。实验结果是:第一组青少年学生全部捐了款;第二组青少年学生没有一个为孤儿捐款;第三组尽管实验员把救济孤儿的意义讲得头头是道,并赢得了本组青少年学生的好感,但是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并没有按实验员说的去做,而是仿效实验员的行为,不捐钱款;第四组的青少年学生正好 相反,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对宣传贪婪的实验员表示反感,却又学着他的样子捐出钱款。实验结果表明,榜样能对青少年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模仿是青少年学生向社会学习,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当榜样的行为和说理教育一致时,品德教育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当教育者光进行口头教育、自己却不能言行一致时,教育是难以奏效的,而且“身教重于言教”。这样,青少年学生才能通过观察学习获得道德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所提出的观点和所进行的 系列实验研究,将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所以,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第 章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