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在线学习-> 第七章-> 第二节 -> 第四个问题
四、国内关于品德发展的研究
    品德研究在我国的成功登陆归功于国内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对国外有关品德研究 理论和方法的消化和吸收,更得益于他们灵动的思维和执著的探索。在对传统品德 研究范式的大胆改造和具体实践中,品德的跨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大地上吐出新绿, 做出了新文章。尤其近 20 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们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品德研 究的论文和著作,形成了我国品德心理学的研究特色。
( 一 ) 品德发展阶段论的 跨文化研究
    我国心理学家李伯黍教授和全国各地的同行协作,沿着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路 线,对我国 4 ~ 11 岁 ( 有的扩展到 13 岁、 16 岁 ) 儿童和青少年学生道德 判断发展作了相关研究。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判断确实如皮亚杰所说“经历着从 客观判断 ( 依据行为外在结果 ) 过渡到主观判断 ( 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 ) 的发 展过程”。中国儿童 4 岁已经能够摆脱成人的影响,开始做出较多的独立的道德 判断, 7 岁儿童的主观性判断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到了 9 岁,这种判断已基本 上取代了客观性判断。与国外儿童相比年龄均有些提前。在公有观点的发展上,中 国 5 岁儿童已经具有了初步的分辨公私关系的能力,做出正确判断的转折年龄在 7 ~ 9 岁之间。在集体观念的发展上,中国一年级小青少年学生已开始出现集体 意识,根据以集体的动机做出判断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
    李伯黍等人 (1987 , 1991 年 ) 曾对国内九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的道德 判断做过跨文化研究,结果表明:各族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趋势是一致的,但 在公正观念、惩罚观念、公有观念和行为责任判断的发展上各族儿童又存在显著的 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缩小。比如,在公正观念发展方面,有的民 族儿童较多地以服从公正判断的原则,有的民族儿童则多数以公道作为公正原则。 又如,在公有观念发展方面,有的民族儿童发展较早,而有的则发展较晚。
    显然,不同民族血统、不同文化背景对儿童的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发展有一定的 影响,但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德发展的某些方面,而总体的发展水平大体上是一 致的。正如柯尔伯格有关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跨文化研究所发现的那样,所有的群 体都表现出相同的发展模式,阶段顺序是具有普遍性的。
( 二 ) 关于品德发展的新探索
    了解品德、研究品德,重点在于更好的发展品德。因此,品德发展的问题经过 理论丛林的长期淘洗,一跃成为心理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对品德发展问 题研究较多的要数林崇德教授,他采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的观点,对品德的 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1. 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动力
    青少年品德的内部矛盾是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动力,它决定着青少年品德的发展方向和性质。这种内部矛盾是指在作为主体的青少年同作为客体的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同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例如,尊老爱幼这一品德,只有当个体到了一定的年龄并且其社会生活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就会自然产生。
2. 教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
    从教育措施到青少年品德得到明显的发展,这个过程不是立刻完成的,而是要经过一定的量变质变的过程。林崇德确定了六个方面品德发展的参数作为品德质变的依据。它们是:发展的时间 、发展的速度 、发展的稳定程度 、 发展的协调性 、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及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
    其中,发展的时间是说青少年品德发展是有一定程序的,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发展阶段性是时间的一种表现,阶段的种种特征是在一种特定时间或年龄阶 段的特征,例如,品德的各种成分和特征的产生、发展、成熟的时间。
    发展的速度是说青少年品德发展是呈波浪式的,不是直线上升的,是不等速的 。有平稳发展的阶段,又有加速期。三是发展的稳定程度。一般地说,在一定社会 和教育条件下,青少年品德发展具有稳定性。但在社会和教育条件下青少年身上起 作用的情况不尽相同,因而青少年品德发展又产生可变性。这种稳定性与可变性是
相对的,可变性是有限制的。
    发展的协调性是指青少年心理是一个完整体,这种完整的结构中各成分之间既 有各自发展的特色,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例如,整个心理发展和品德发展 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品德发展既有特殊性,又要和整个心理发展相互协调,并以后者作为重要参数。
    发展中的量变与质变是指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有量变也有质变。所谓品德的质变 就是指一般的(非特殊的、个别的)、本质的(非现象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 )新的特征的出现、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质变,在发展速度上看,往往处于一个加速 期;在时间上看,即表现为年龄特征上的“关键年龄”。
    发展中的个体差异是指青少年品德发展在总体上呈现出年龄特征,而个体之间又表现出各自特点,这些特点与总体相对照,就成为检查每个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 参数。
3. 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
    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整个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一个组成部分。林崇德将儿 童与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分为彼此联系的六个年龄段: (1)0 ~ 1 岁 ( 婴儿期 ) ,主要是适应性时期; (2)1 ~ 3 岁 ( 幼儿期 ) ,这是品德萌芽阶段; (3)3 ~ 6 、 7 岁 ( 学前期 ) ,主要是情境性品德发展时期; (4)6 、 7 ~ 11 、 12 岁 ( 小学阶段 ) 品德发展协调期; (5)11 、 12 ~ 14 、 15 岁 ( 少年期 ) ,这是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 (6)14 、 15 ~ 17 、 18 岁 ( 青年初期 ) , 这时品德发展的明显特点是成熟性。
    林崇德的研究还认为: 2.5 ~ 3 岁, 5.5 ~ 6 岁,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 级是儿童与青少年个性发展、特别是品德发展变化的关键期。他们的品德发展到了 青年初期就达到了成熟期。确切地说这个成熟期一般出现在初三末到高二初。到了 成熟期,每个人的品德结构和个性特点就基本定型了,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成熟前 的人可塑性大,应抓紧训练、培养;成熟后并非不能再发展,但可塑性小,较难训 练、培养。因此,抓紧成熟前的塑造是十分必要的。



       >>>第 章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