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培养
(一) 青少年 道德认识 的形成
道德认识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第一步。如前所述,道德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认识人际关系或接受社会现成的道德规范的结果。一个人只有形成了道德认识,懂得什么是善与恶,知道应该怎样行动,为什么要这样行动,才会自觉的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 青少年道德认识的 形成, 主要反映在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评价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确立等方面。
1. 道德概念 的掌握
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的反映。它是道德认识的理性阶段,是在外部环境的推动下,在感性道德表象的基础上,经过道德知识学习和思维加工而形成的。道德概念的掌握,有助于解决青少年对社会关系和道德准则认识中的“是什么”的问题。
李怀美等曾对我国青少年学生道德概念水平的发展进行考察,结果发现,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青少年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随年级增长而显著提高;初二时已能正确理解道德概念,但还不够深刻;初二以后到高一,发展态势趋于平缓。在高中阶段,青少年对不同类型的道德概念理解水平最高,对社会集体方面的道德概念的理解水平次之,对他人方面的道德概念的理解水平最低。
2. 道德评价的发展
道德评价 是运用已掌握的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所作的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它是运用道德概念进行道德推理,做出道德判断的道德思维过程,解决道德认识中的“应当怎样”的问题。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青少年道德品质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道德认识的外部表现,能巩固和加深道德认识。青少年的道德评价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容易受情境和个人情绪的影响,爱作绝对的肯定或绝对
魏明霞( 1983 )的研究中,问初中生“你最讨厌的同学身上有什么优点”,大部分青少年学生回答没有优点,只有缺点。但随着青少年思维水平与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道德评价的标准日趋全面。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他们已经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逐渐能根据影响某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动机,以及行为的性质和后果等多方面情况,分清主次地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
3. 道德信念的确立
道德信念 是指个人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在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如规范、原则、理想等。它是个人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也是个人品德结构的核心。道德信念的强度不取决于道德认识的正确与否,而取决于主观体验的强度。它一旦确立,就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
青少年道德信念的确立大约是从十五岁时开始的。据我国学者研究表明,中青少年学生形成道德信念,并知道自己行动原则的,初二(上)是 0 ,初三(下)是 37.7% ,高中毕业后则是 41.5% 。所以, 15 岁以后是道德信念开始确立的时期。并且,这一阶段道德信念的确立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总之,青少年道德概念、道德评价和道德信念相互联系,共同反映着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道德概念的形成解决道德标准的掌握问题;道德评价的发展解决道德标准的运用问题;道德信念的确立解决对道德标准的信仰问题。由道德表象至道德信念的确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反复提高的过程。
(二)道德认识的培养
道德认识的掌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根据道德知识与道德评价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加以培养:
1. 营造向善的道德氛围
学校教育重视学生道德认识的有效转化,首先必须重视对学生道德的行为进行及时的鼓励或者奖励,对学生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批评指正,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向善的道德氛围。在这种道德氛围中,学生体验到从事善行的愉悦,受到鼓励或者奖励时产生荣誉感,相反,受到批评甚至惩罚时产生羞耻感,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向善愿望。向善愿望的形成,需要教育者在着眼于全体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同时,做好个别学生的启发诱导工作。通过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追求高尚人格和远大理想的激情和自觉性,为道德知识的内化提供情感基础。
2.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对学生掌握道德知识也有重要作用。如果学校和家庭持完全相反的道德准则,或教育者做的和他说的相矛盾,或者对某种做法一会儿说对一会儿说不对等,都将不利于学生产生明确的道德概念。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以及学校各教育成员之间对学生的要求,使其教育一致并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形成学生稳固的道德观念。
3. 加强道德实践
学生要真正领会道德概念,并以道德知识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经验和道德行为的实践。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社会道德规范的实质和意义,真正懂得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培养自己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把道德伦理的“知”,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言论和工作中,用行来检验“知”,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所选择、接受的道德知识是否正确,并意识到自己道德意识和道行为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可能改正自己在实践中与此相反的不道德的东西,塑造自己的道德品格。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被师生广为接纳的方法有:
1.寓教于乐,积极开展校园文体活动。这是校园文化建设、活跃生活、陶冶情操
、全面发展的需要。
2.组织学雷锋,开展上街便民服务活动,这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向社会价值转化的需要。
3.组织学生义务植树和生产劳动活动,这是增强劳动观念,进行爱劳动教育的需要。
4. 组织社会调查活动,了解民情和国情,这是爱人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