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三章 >> 第三节 儒与士的融合
二、儒学教育和选拔下的士阶层

     汉武帝之前的儒生只属于士阶层的一部分,后来汉武帝首先将皇家学府“太学”变为了儒家课堂,把五经作为必修课,这就从教育上儒化了大部分的士阶层。汉武帝还效法稷下学宫,将五经博士作为自己的决策参谋,博士虽不参与政事,却参加各种政事会议,因而博士的影响也渐渐渗透到政事之中。

     儒家之所以壮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广收门徒,到了武帝时期,允许太学博士收弟子,于是这些弟子就成了皇家门徒,初时弟子人数不多仅50人,并且,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吏有通六艺者选拔担任重要职务。后来人数逐渐增加,士阶层都想通过进入太学而进入朝廷,因而太学人数逐年递增。至王莽时期,弟子达到一万八百人。士进入太学就意味着被儒化,如此以来儒家通过这一项措施使得儒生占据了士阶层的半壁江山。

     如果说太学设置五经博士仅仅为了向士阶层灌输儒家思想的话,那么国家在选拔人才方面对儒生的优先考虑则是对士阶层赤裸裸的诱惑了。汉武帝即位之初就任命了魏其侯窦婴为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二人虽然都是皇亲,但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好儒学”。早在董仲舒之前,当时的丞相卫绾曾向汉武帝提出现在推荐官员,大都是崇尚法家、纵横家思想之人,如此不利于统一思想,汉武帝接受了丞相卫绾的建议,罢黜治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于是,汉武帝开始让各地官员推荐懂得儒家思想的人。自从汉武帝同意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汉朝廷在选拔官员和人事任用方面,就特别青睐修习过儒家思想和崇尚儒家之人。在董仲舒向武帝献策之后,汉武帝更加重视儒生,其中布衣出身的儒家学者公孙弘官至相位,更是儒家登上政治权力顶峰的标志。此举对士林影响重大,“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汉武帝以上两项举措虽然较秦始皇之“焚书坑儒”缓慢,但却取得了更好的效果,自武帝之后,崇尚儒学、精通六艺者即可被推荐进入太学,甚至入朝为官,并且有公孙弘的例子在前,使得儒家在民间的势力大为扩展,彻底的把握了天下读书人,并且进入了朝廷成为了为统治者服务的学说。

     从此以后无论是学术上还是仕途上,都由儒家一家垄断,统治中国大两千年之久。独尊儒术在封建社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统一思想和舆论,使得统治者加强了对思想的控制,稳定了国家。


    上一页   第6页 下一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