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盛唐诗歌(之二)的教学
本章的教学内容:(5课时)
第一节:唐诗的时空意识 第二节:盛唐重要诗人、诗歌介绍。
第三节:教学法(一) 第四节:教学法(二)
第五节:教学法(三)  
第一节:唐诗的时空意识
  3、诗人对时间的重新锻造: 对时间进行重新锻造,使其内化为心理时间,再将其在时序、时差、时值、时态等方面的复杂而丰富的变化形式,外化为具体形象,借以表达感受。作品中的时间形式和时间观念极为复杂。 一般的唐诗记录物理时间从过去到未来的单向量的延展; 白居易讽喻诗: 《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 《宿紫阁山北村》、《杜陵叟》、《卖炭翁》。 严格的写实手法。以时序的自然发展为情节次序。 一些对时间进行重新锻造的唐诗:

1)今昔对比(时序顺流): 视野:个体存在片断中。 时序箭头:由现在指向过去。 把握个体存在时间的上下限,在时序两端点的对比中,表现昨是今非的观念,追恋缅怀神往过去。 例1,贺知章《回乡偶书》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捕捉时序两极(“少小”“老大”、“旧时”“近来”),写“变”“不变”: 变:“鬓毛衰”、“人事半销磨”。 儿童笑问:小变与大变的附旋律。贬主为客的伤感;暗含精神家园失落的迷惘。 不变:“乡音无改”、“镜湖水依然”。 对比反托变化巨大,突出时间破坏性,显示人生瞬息短暂。

2)古今相形(时序顺流):
视野:整个历史进程中。 时序箭头:由现在指向过去。 表现对历史人物的缅怀神往及肯定性评价。 夹杂身世之感(对历史上盛世与前贤昔哲的单相思)。 例1,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例2,韦庄《台城》: 台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亁河沿北。 写于僖宗光启三年(887)。 韦庄渡江北上凤翔“迎驾”遇阻返南京时。 凭吊六朝遗迹。兴亡之感。身处末世的伤今之意。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江雨江草,至今无恙,而六朝已终,世事如春梦。 鸟儿不解历史沧桑,犹在欢快鸣叫。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翻然出新,落到诗题。 无情:十里古柳,已非昔日繁华的点缀,反成今日荒芜的映衬。 树色无情,见出人之有情。 例3,温庭筠《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湖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例4,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物我反照: 站在宇宙巅峰,对过去现在的一切全盘否定,认为世间万物的大小长短皆是相对的。 例1,卢照邻《长安古意》: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给宫体诗注入苍凉的宇宙意识和人生无常的悲剧情调。 例2,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明丽的诗境表现青春少年的感伤的哲理启悟: 时间对生命的穿透力和破坏性。 通过时序的描绘,表现对生命的反思。 深沉的哲理与浓郁的情思交融其间。 近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及李白《把酒问月》“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遥开《红楼梦》的《葬花词》。

4)时差的设置: 诗人幻化出两个或多个时间系统:现实时间和想象时间。 两者在计量单位上差距极大,往往仙界数日,世上千年。 例1,李贺游仙诗《天上谣》: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写天国乐园的优雅环境。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风小。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写天庭中的景象: 月宫采桂,秦妃眺晓,子晋吹笙,粉霞拾翠。 一种无时间性,一种超时间、超感知的存在。 但仍属一个时间系统。 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通过拾翠仙女的偶然观望,发现羲和御日奔驰,时间过得飞快,东海之山周遭的海水又干涸了,变成陆地,扬起了尘土。 例2,李贺《梦天》: 通过天界遥望发现: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例3,李贺《浩歌》: 人类精神上企图挣脱自然秩序、从心所欲自由遨游的一段畅想曲; 天界之明净和谐,天仙之怡然自乐,天时之凝定不迁,更形出“人生流光之促”(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隐含人类的永恒情结:对无法超越时间秩序、主宰自我生命的一种生生不已的深沉忧思。

5)时值的变形: 时值:时间的长短。 第一种情况:作者或抒情主人公觉得感知到的时间要比实际上的快或慢。 例1,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以朝暮之间喻人生变化之迅疾。 例2,李贺《苦昼短》: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厚。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煎:对时间焦灼痛苦的体验。 第二种情况:把自己体验较深的片段、瞬间(物理时间)延展放慢,仔细描绘;体验较浅或与主题无大关系的时间段落,则压缩剪辑,轻描淡写,或忽略不计。

例1,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由“忽见”动作,生出无穷情绪:悔恨昨夜星辰而又虚度今朝春风,功名之望遥而离索之情亟。

例2,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以团扇类比玉颜,以玉颜对比寒鸦,摇曳之笔,触景生愁,寄情无限。

例3,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句之中历秦经汉,纵观百年。 “但使”句:身在当代,神往古代良将。 秦—汉—现在:缩千年于尺幅之中。

(三)唐诗的空间观念:拟太虚之体。 艺术不是反映或复制有限的空间形象,而是游心太玄,俯仰自得,拟太虚之体,打通有限与无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1、不少唐诗表现具体空间景物的清晰、准确、明丽: 例,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一动一静,互为衬托,视听兼用,蔚成音像。

2、在创作时提神太虚,观照全整律动的大自然,并在时间中徘徊移动,游目周览,用散点多方位谱成一幅超象虚灵的诗情画意。 例1,王维《终南山》: 每联一个视点、一个角度,因物赋形,随景换步。 视点活动的全方位观照。 一个全整律动的立体的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仰视终南远景。 作者由山外向山中行来。 采取提神太虚、整体呈示的方法把终南全景摄入画面。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平视终南近景。 终南山景致缥缈迷茫,恍如仙境。 “白云”句:向后看。 “青霭”句:向前看。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在山上俯视到的远景:千岩万壑尽收眼底。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下山后附近环境的呈示,即自近山而望远山。 例2,王维的诗: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北垞(cha)》) 山中一夜雨,树杪(miao)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晓行巴峡》) 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登辨觉寺》) 压缩远近距离,将景物全部置于一平面上来观照。

3、唐诗中多以窗、户、帘、檐、庭、阶等作为取景框。 所见景物不局限于框,而是移远就近,由近知远,使万物皆备于我:

例1,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沈佺期《夜宿七盘岭》)

例2,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诗》)

例3,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王维《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

例4,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户低。(王维《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例5,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李白《过崔八丈水亭》)

例6,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4、采用“以物观物”的视角,一种非我的观察方式,尽量淡化诗人主观的情意表现和知性分析,虚以接物,使物各自然,本样自存,呈露多重复义效果。 1)在时间的片断和瞬间中表现空间的并存性和广延性。 例1,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时间的特指:“落日”时分; 空间位置的具体固定:通过“(柴门)外”、“(渡)头”、“(墟)里”、“(五柳)前”等方位名词,勾勒出景物的相互空间位置关系,景物具有空间并发性。既活泼无碍,又彼此依存。 2)略去动词,纯以静态的空间景物排列在一起,造成意象并置叠加的效果。 例,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无一动词,故没有纯粹是空间意象的并发映出; 没有时态的变化,故意象带有一种永恒的、普遍的性质。 这种超语法、超分析的无主句, 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语言指义前的多层空间关系和兴象的复义效果。 强调超越时间、因果关系的静观体知和了悟。 3)采取“于宾见主”或“暗主宾中”的角度,诗人之视物如物之视物。 写无我之境,景物天机毕露,自由活动。 例1,王维《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作者藏在景物背后,不动声色,任景物自由兴发映出。 例2,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作者变成景物之一,被写入画中。 它更强调的是在一切现象里观照太一实体和抛舍主体自我。 主体通过抛舍自我,意识就伸展得更广阔,通过摆脱尘世有限事物,就获得了完全自由,结果就达到了自己消融在一切高尚优美事物之中的福慧境界。([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90页,商务印书馆1979)


上一页 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