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五章 精神分析发展理论 >> 研习
上一章 下一章 >> 回首页
 
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背景及其发展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背景
(一)无意识

德国心理学奠基人、哲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客观存在的、能
活动(即有意识)的实体,是由单子组成的,单子是一切实体的
元素,类似于知觉。单子不生、不灭、不变,依其本性的规律不
加外力而永行不息。它们间的和谐,预先存在于单子的法则之内,
单子的发展是一种明了化的过程,即一些不明了的知觉逐渐向明
了的知觉发展,所以实体表现出活动的等差,也就是意识的等差。低级的为微觉,微觉是无意识的,如一滴水的知觉,是无意识的知觉,知觉继续发展为意识的实现,便成了统觉。莱布尼兹对无意识的解释,显然对精神分析学说具有直接的影响。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认为心理学就是观念的静力学和动力学。他从联想主义观点以及力学的引力和斥力的原理出发,认为观念不仅相互吸引,而去互相排斥,观点联结的方式是融合和复合。此外,他在莱布尼兹的微觉统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识阈”与“统觉团”的概念。认为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意识阈”这道门槛。而任何观念要想进入意识内部,必须与意识内原有观念的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而降入无意识内,意识阈随着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转化而变化。

(二)本能

本能。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生理本能所驱动,通过某种行为方式降低生理张力。最基本的本能是自我本能与性本能。后来,弗洛伊德把自我本能与性本能合称生本能,又提出一个与之相应的死本能。所有这些本能,很难把人与动物分出贵贱来,人绝无“高级的天性”,所谓的“高级天性”,只不过是文化压抑或理性的产物。

弗洛伊德关于本能的观点不难再19世纪德国哲学的反理性主义中找到来源。叔本华(A.Schopenhauer,1788-1860)悲观地认为人生是悲惨的。人生不仅受痛苦和无聊的任意抛掷,而且还受个体化原理支配,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生存在奋斗,自私自利是人的普遍行为准则。人生之所以悲惨,是因为人所遭受的不幸乃是根源于人类自身,根源于人的求生意志及其客观化。更为悲惨的是人具有智慧,智慧越高认识越明,痛苦越多。叔本华还联系性爱与死亡来说明人生的不幸与悲惨。他认为性的关系式生存意志的核心,是人的世界的世系君主,它揭开另一个人生的序幕,使痛苦延续下去,而死亡则是必然要取胜的,人的努力注定要失败。尼采与弗洛伊德更为相近,两人都把文明视为人类动物天性的大敌。

版权所有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