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第六章 -- > 第三节 -- >『资料1』  
 

『资料 1 』

几种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面讲授,一面仔细地倾听自己的讲授,同时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并根据自我监听和听众反应,随时对自己的言语和非言语的手段进行必要的调节。教学中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有以下几种:
  1. 心理匹配 所谓心理匹配策略,是从情感维度上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一种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教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情绪与教学内容、课堂情境与教学行为相匹配,并使教学被学生主观上感到满足需要,从而达到有效调节教师教学情绪和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心理匹配策略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教学成为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诱因,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该策略是通过让学生满足需要(认知需要、情感需要)来引发学习心向的,因而也同时会引发学生愉悦情绪,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取得有效的促学作用。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认知和评价,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并在体验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予以适当调节,使教学情绪与课堂教学和谐,并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达到乐教乐学。
  2. 归因控制 研究表明,只有当人们相信行为在个人控制之下时,才会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符合个性倾向的归因;个人作出归因分析是为了对环境有一种预见感和控制感。心理控制在压抑和困境中显得特别重要,控制感可以降低压抑的体验,帮助教师对付不可逃避的不愉快事件。控制带来的益处是提高了课堂事件的可预料性。如果失控,则威胁着教师的自尊和动机。所以,人总是力图降低一个事件可能带来的最大危险,这取决于他的控制能力和归因指向,当归因于可控的原因时,无疑会导致愉悦的情绪;反之,则不然。
  3. 自我暗示 奥尔波特指出,暗示能够产生强大的功效,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语言控制的自动性和无意识性,二是身体变化的普遍性和完全性。暗示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的方向的影响。暗示可以发挥调节情绪的功效。如教师在处于焦虑、困惑、不知所措以及极度兴奋或愤怒等心理状态中极易受到暗示的影响。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情绪调节中,主要是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自己对自己发出的暗示,它有有意和无意之分。有意的自我暗示一般具有积极的倾向,它是克服怯懦、自卑、冲动等不良心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自我修养方法,对于教学效能感弱的教师是在效的方法;无意的自我暗示大多具有消极的倾向,通常表现为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人对自己有不满倾绪、自己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不能在现有环境中继续活动等等,无意的自我暗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4. 沟通 沟通包括信息沟通、意见沟通和情感沟通,在教师课堂教学情绪调节策略中是一种间接的策略。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沟通是师生双方信息的交流和贯通。沟通的内容主要是课堂教学中关于教学、学习及其它与教学活动有关的信息,即在师生双方对某些知识、教学方法及其它方面存在认知上的差异、误区时,需要进行沟通。课堂教学中的意见沟通特指不满的、批评性的意见的沟通。意见沟通包含产生冲突、意见互通、明了分歧、意见调停几个环节。师生的不良情绪对课堂有极大的破坏作用。此时需要师生进行情感沟通。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体察学生的心境和激情状态,防患于未然,并及时进行情感沟通。特别应注意对受挫者即主观上感受到挫折并产生情绪反应的学生的沟通,其情绪反应一般表现为焦虑、沮丧、消沉、冷淡、发泄,他们是课堂教学中的不易沟通者。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即时沟通,也可以延时沟通,并采取灵活的形式。总之,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师生的信任感、亲近感,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消除干扰教师情绪的不利因素。
  5. 排解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遭受某种挫折,在挫折压力过大时还会产生情绪紊乱和行为异常。采取一定的途径、方法,使教师正确评价自我和环境,减轻挫折压力,提高挫折容忍力,恢复心理平衡,是情绪调节策略的重要方面。研究表明,个体存在着自我调节,当得不到外界支持时,个体会进行自我鉴赏、自我安慰。教师的自我安慰往往采用文饰作用(即“合理化”)、否认作用、投射作用、曲解作用、幻想作用等,以减少内心冲突和不安,缓解失衡状态。从根本上说,自我安慰是不自觉地进行的,并不能充分地说服自己,但对于排解不良情绪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从积极的意义上讲,排解实际就是“希望激励”。排解的具体途径可以是均衡、淡化、换位、幽默、升华等等。
   6. 规避 规避即暂时地回避、转移、冷淡,再择机而发。当教师对课堂的某一方面把握不好或不能把握时,出于教学的有效性考虑,教师可想法暂时“避重就轻”,或转移到其它方面,或延时处理,对于突发事件,利用灵活的教育机制加以解决。其目的是避免教师教学上的尴尬,以免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