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二章 >> 第七节 河流所面临的问题

第七节 河流所面临的问题

     一、洪涝

     1、概念和分类

     洪涝灾害可分为洪水、涝害、湿害。洪水:大雨、暴雨引 起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农业设施等。涝害:雨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或返浆水过多造成农田积水成灾。 湿害:洪水、涝害过后排水不良,使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作物根系缺氧而成。河流洪水依照成因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溃坝洪水。流域内长时间暴雨造成河流水位居高不下而引发堤坝决口,对地区发展损害最大,甚至会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2、形成原因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尤其是洪涝灾害长期困扰着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洪水1062次,平均两年即有一次。黄河在2000多年中,平均3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仅1887年的一场大水死亡93万人,全国在1931年的大洪水中丧生370万人。建国以后,洪涝灾害仍不断发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表2-6 洪涝灾害案例

案例

成因

对策

水系

气候

地形

人为

工程性措施

非工程性措施

黄河
下游

黄河下游河床高,

夏季多暴雨,河水猛涨

地上河

中上游砍伐森林;中游围湖造田

中上游修建水库(治沙和防洪并举),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植树造林
退耕还湖

长江
中下

流域广,支流多,(荆江河段弯曲,水流不畅)

流经湿润地区,干支流汛期长,水量大

地形
平坦

对荆江河段裁弯取直。(荆江段洪涝灾害最严重)

植树造林
退耕还湖

     除了自然因素外,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

     (1)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滥伐森林,破坏水土平衡,生态环境恶化。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建国以来虽已治理51万平方千米,但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6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泥沙50亿吨,河流带走的泥沙约35亿吨,其中淤积在河道、水库、湖泊中的泥沙达12亿吨。湖泊不合理的围垦,面积日益缩小,使其调洪能力下降。建国以后的30多年来,中国的湖泊已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千米,占现有湖泊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另一方面,河道淤塞和被侵占,行洪能力降低,因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使许多河流的河床抬高,减少了过洪能力,增加了洪水泛滥的机会。如淮河干流行洪能力下降了3000立方米/秒。此外,河道被挤占,束窄过水断面,也减少了行洪、调洪能力,加大了洪水危害程度。

     (2)各条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农村地区排捞标准更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远不能满足目前防洪排涝的要求。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受灾程度加深。一方面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却使受灾程度大幅度增加。因经济不断发展,在相同频率洪水情况下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却成倍增加。例如1991年太湖流域地区5~7月降雨量为600~900 毫米,不及50年一遇,并没有超过1954年大水,但所造成的灾害和经济损失都比1954年严重得多。

     3、解决措施

     ①相同的工程性措施:中上游修建水库,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开挖分洪蓄洪区等。

     ②相同的非工程性措施:中上游禁止乱砍滥伐,植树造林;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实行防洪保险等。

     ③针对性措施:如治黄根本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具体措施是造林种草、打坝淤地、修梯田、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上一页  第14页 下一页       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