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学课本中的初唐诗歌的教学
本章的教学内容:(4课时)
第一节:唐诗的分期及其繁荣情况 第二节:唐诗繁荣的深层原因
第三节:开阔眼界:初唐重要诗人、诗歌介绍 第四节:中学课本中的初唐诗歌的教学
本章的教学内容:(4课时)
第四节:中学课本中的初唐诗歌的教学

请选择泛例学习

初唐诗教学法(泛例)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 勃
2.《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2.《登幽州台歌》
 
(二)采用“比较”教学法步骤:
“比较”教学法定义

此诗流传人口,可见其能引起普遍的共鸣。故此诗的字词解释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意境的鉴赏。最好能向学生指出此诗所表现的孤独感的独特、深刻之处。

1、指出此诗的内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a此诗摒弃一切人生遭遇的具体描述,引入纯粹的宇宙时空的慨叹,因此具有抽象性、普遍性、集中性:抱负落空,岁月不再。 《远游》(屈原《楚辞》):“惟天地之

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余弗闻“。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日曾

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b时空对比: 感情表现强烈:表达诗人的不自由感,有令人“震惊”的效果。 时间:霎那(瞬间性)—永恒(无限性

)。空间:有限(个人渺小孤单)—无限(宇宙广漠无边)c以朴素、简炼的语言,大笔勾勒。 前三句:刻划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第四句:典型动作。 d北方原野广

阔而萧索的图景、苍凉而悲壮的气氛: 对人物内心世界起到了映衬、烘托的作用。

2、指出此诗的风格:慷慨悲歌,苍凉浑茫。 表现一种情感范型和生命共感现象:深刻的孤独感(时空慨叹)。 盛唐之音的序曲。

3、与汪国真《孤独》比较: 追求需要思索 思索需要孤独 有时,凄清的身影 便是一种蓬勃 而不是干枯 两个人 也可以是痛苦 一个人 也可以是幸福 当你从寂寞中走来 道路便在你眼前展开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与汪国真《孤独》比较:视野不同。 汪诗是个人的感悟——思考需要孤独。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起来。 陈诗是关于人类生存状况的思索——在人与时空的对比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孤独是绝对的,理解是相对的。陈诗深刻得多。

请登陆到学习平台完成作业!



上一页 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