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黄色图标,展开子目录!
 

Ⅱ、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其能力要求有:

  ⑴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⑵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⑶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指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阐明自己所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不是仅仅指带有问号的一般性问题,而是特指那些可以引起思考和探究的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 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思考,去创造。 因此,培养学生会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
  而提出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如果没有发现问题,就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因此,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课程标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能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提出能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能否适时引导学生在所创设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分四步走:

  一、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很多,可以针对不同的课题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如投影、挂图、录像、演示实验等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提出问题。例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中,教师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后,学生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入人耳的?等。再如“焦耳定律”这节课一开始,播放一段“电线着火”录像和展示电炉工作时的真实情况,创设电热的物理情境,促使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
  1、从挂图、插图、声象等素材中发现问题 
  让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各种素材中,仔细观察细微处,从中发现问题。

  2、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从中发现不能解释或解决的问题。

  3、从各种俗语中发现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发现其中需要探究的问题。

  4、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
  学生在做实验或参与其他活动的过程中,能发现许多实验现象或与物理相关的现象,这些现象便成为了一个个问题,稍加引导,就可以形成“探究性”问题。

  5、从自身体验中发现问题
  学生生活在大自然中,会有许多自身体验。可以引导学生回味和挖掘自身体验,并从中发现问题。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提出具有科学性的问题
  要成功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该做到能够创设初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同学一起思考,有足够的耐心和乐于等待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途径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㈠“问题提出”的层次
  1、以“问题化”的陈述方式提问
  这是一种就现象而现象提出的问题。例如:某学生在河边玩耍,看见两女士在河边散步,一位穿高跟鞋,另一位穿平跟鞋,尽管她们的体重看起来相同,但她们留在河边湿地上的脚印深浅有明显的差异。再例如:某学生在观看许多鸟类标本时,发现啄木鸟的嘴巴和鸽子等鸟不同。

  学生很容易提出这样的陈述性问题:“为什么高跟鞋鞋跟对湿地的压痕会比平跟鞋深?”、
  “为什么啄木鸟的嘴需要特别坚硬?”

  2、提出可以进行探究的“科学问题、探究问题”
  这是一种就现象论本质提出的问题。如将上面例子中发现的现象演变为一个科学问题,可表述为:“力对物体的破坏作用与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科学问题)。“力对物体的破坏作用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问题),从而引发探究,最终形成“压强”的概念。

  ㈡“问题提出”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声音?声音靠什么来传播?

  1、因果法:观察到一个物理现象时,就要开动脑筋问一问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类比法:比较同一物理规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不同概念,不同规律之间的异同;比较某一瞬间前后情况的变化;比较互相矛盾的解释、说法和理论;比较新事物和旧理论之间的矛盾和类似现象之间的异同,从中发现问题。

  3、验证法:对推理得出的结论,能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吗?反之,实验中发现的规律、现象能从理论上加以论证、解释吗?

  4、扩大法:从特殊情况或现象中总结出的规律,推广到更大范围或一般情况还能成立吗?这规律是具有普遍性还是只适合于某些特殊情况?怎样改动才可以应用到另外的情况?

  5、极限法:在通常情况下出现的现象或成立的理论与规律,放到极端条件下还会出现或成立吗?会不会出现新的问题?比如说现实世界是有摩擦力的,如果没有摩擦力,世界上的事物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6、变化法:如果原因改变,结果会怎样?

  7、转化法:物体的性质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吗?

  8、逆反法:正面的问题,反过来会怎样?正定理成立,逆定理也一定成立吗?

  9、归纳法:有众多相似的现象,这些现象有共同点吗?它们遵循什么规律?

  四、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于本课主要内容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发散,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聚焦问题,如果不加强引导,就会造成探究课的无序。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于本课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有:

  1、限制提出问题的范围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从某个,或某几个角度进行观察,发现和提出可进行探究的问题。

  2、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引导学生筛选出普遍关注的,可以进行探究的问题。

  3、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流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将一些放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其他的问题可以布置给学生在课外,或者活动课上进行探究。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方可让学生变被动掌握“静态”的物理知识为主动探索、研究“动态”的物理过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化对物理学内容实质的理解。

交流与互动:

  1、你认为本专题所给出的“探究课例案”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设计方面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修改和完善?

  2、你认为哪个或哪几个章节的内容最适合于进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设计?

  3、请参照本课程的“设计实践要求”完成一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设计。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