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黄色图标,展开子目录!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
      专家点评

  1、本节引入新课的方法有特色、有创新。先介绍中国传统动画故事片《猴子捞月》为事例,然后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进一步在问题讨论中充分调动学生想探究的欲望,从而较好地完成引入环节的教学任务。
  2、本课的重点是在“进行实验”和“设计实验”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为了达成这一过程目标,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选择性器材供学生自主选择、比较(镜子、无色玻璃板),最后大多数同学都确定使用无色玻璃板完成该实验(这里若用茶色玻璃效果会更好些)。使学生首先经历器材的选择的方法体验。(这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以往该实验均以民用蜡烛为物进行演示实验,现在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后,为了学生的安全,改用更安全的实验器材是必须要考虑的。实验中做到了安全,但如果所选用的模具更鲜亮一些如红色的物体,实验效果会更好。)
  在找物与像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刻度尺划线、找对称点等方法较好。不过,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课时限制,能帮助学生事前拟定坐标格记录纸进行实验,能较准确、快捷地完成探究实验,并能较直接地找出物像关系,可以为教师突出教学重点提供时间。
  3、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做完实验即展开讨论,然后汇报发言,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里体现了创新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方法。一项教学活动,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其效果与 “老师讲,学生听”自然不能同日而语。
  4、最后利用 “课堂5分钟测评”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评讲与小结,是提高效率的办法,体现了目标教学的优点。
  5、本节课把启发式教学、实验教学、创新学习、目标教学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师生互动学习的局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是一节成功的创新教育研究课。
  备注:课后的作业可选用教材 P71的练习和P79的(5)题。由于这些题比较简单,建议在课堂上完成,课后可做以下作业:
  (1)为什么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潜望镜等课后小实验,以拓展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