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黄色图标,展开子目录!
 

 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之
   专家点评

  本节为完整的实验探究课,教师紧紧抓住探究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体验了从猜想到假设、从设计实验到收集数据、从分析数据到得出结论的探究活动,将科学的探究活动与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学生的主体活动贯穿着整个的探究过程,教师的指导是谨慎有效的。尤其在展示设计方案和汇报探究结论的环节,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平台,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资源,充分的展示了新课表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如其中一个女生用街道的宽窄来类比导体的粗细,从而猜想导体的电阻随导体的变粗而减小,教师在这关键时刻,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到设计实验的探究环节。本节课教师特别注重学生在探究实验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初中的电学实验,特别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断路,该节课中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大家总结了迅速判断断路故障的方法:用一根导线并接在电路中的不同部分或用干电池直接接在灯泡两端等的方法。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合作探究活动,有了较多的体会感悟与反思,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该节课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猜想环节,教师通过提问的层层深入,引发学生主动深层次的思考: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有怎样的定性关系呢?这样猜想的理由是什么呢?这样的思考提高了学生纵向的思维深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比如,学生用同样粗细的同种电阻丝并联的方法增大导体的横截面积,教师适时的引导:他用到了什么样的物理研究方法?这样的教学处理弥补了传统教学重知识、轻视方法的弊端。
  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STS”的精神。教学程序遵从“从生活走向物理”,经过探究,再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模式,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科学、社会和物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比如,教师请学生利用国庆节收集生活中的电线,发现提出问题,将生活中的现象归结到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接着学生将探究的科学结论应用到社会科技中,如超导现象的认识与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的真谛。
  当然,这节课还有较多的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教师对学生形成性的评价应加强,注意评价的方式与评价语言的多样性。
  ⑵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使用精练规范的物理语言。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应更多样化。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