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立足在物理走向生活、生活走向物理的思路上。首先从学生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出发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兴奋状态。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物理。
2、教学建议
本节课内容是光的反射的延伸和拓展,为保证探究目的的达到,在教学设计中,没有花更多时间在平面镜的概念上,而是直奔主题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其特点,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实验。
在猜想的环节中,应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同学有发言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兴趣。(注:老师必须把住猜想与假设这一关,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不能走过场,怕麻烦,只提出与科学结论完全相符的猜想,本节中,学生不仅能提出: “像与物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样的猜想,也能提出诸如“像比物小”,“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 这样的猜想,这些猜想都是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的,都是应被允许的,且更具有科学探究的味道。老师引导的探究活动应该既有证实又有证伪,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索的过程)。
在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的环节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根据实验设计方案以小组的形式独立完成实验,这就要求学生一开始就要明确实验的目的主要是探究物与像的大小关系,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平面镜成像是虚象还是实像包括探究学生提出的其它一些猜想。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对这个探究实验所要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替代法)有所了解。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方向性,在此基础上学生边实验边进一步地完善实验,考虑到实验每一个细节之处的设计,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的能力。在收集证据这个环节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既要观察实验现象(物和像的大小是否一样),又要记录数据(物距和像距是否一样),怎样才能收集到有效的验证猜想的实验证据对学生来说是能力的一大考验。这里老师可以尽可能地让学生设计操作,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
返回上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