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黄色图标,展开子目录!
 
凸透镜成像之
      
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1、新课导入
  今天当一次小科学家,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照相机成缩小的像和幻灯机成放大的像的原理。

  2、提出问题
  老师:在你们的桌上有一个放大镜,它是哪种透镜?你们是如何知道的?
  学生:是凸透镜,可以用手摸,如果中间厚,边缘薄,就是凸透镜。
  老师:请你们通过它看你们书上的字,能看见什么样的像?
  学生:能看见放大的像。
  老师:你们能看见放大的像,还能看见什么样的像呢?再试试看。
  学生:还可以看见远处物体的缩小的像。
  老师:你们还看见了缩小的像,他和放大的像有什么区别呢?还会不会有其他特点的像呢?
  学生答:是倒立的,还可能有等大的像。
  老师提问:你们在看不同的像的时候,放大镜离物体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吗?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位置不同,说明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我的问题是:凸透镜成像到底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板书:一、提出问题

  3、猜想与假设
  板书:二、猜想与假设
  由学生随意猜想: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焦距、物距、像距有关。
  教师介绍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提问:他们和焦距有什么不同?
  学生答:同一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不会变,而物距和像距可以改变。

  4、设计实验
  老师: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学生:做实验
  板书:三、实验设计
  我们可以用什么来测量物距、像距和焦距呢?
  学生:用刻度尺。
  老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测量它们呢?介绍光具座。
  老师:我们用什么来充当物体呢?为什么?
  学生:用蜡烛,因为它比较亮,成像容易观察。
  老师:我们怎样找到像的位置呢?此时所成的像应该是什么像?怎样知道像的大小呢?
  学生:用光屏找,此时成的像是实像,可以用刻度尺测量烛焰和像的长度进行比较。
  老师:为了找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我们应该记录哪些数据呢?怎样记录?
  学生:列表,记录焦距、物距、像距和成像的情况。
  老师提问:我们要怎样设计表格?按照什么步骤进行实验更方便呢?
  学生:按照物距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测量。
  学生自行设计表格,最后由老师推荐表格:


透镜焦
距f/cm

实验
次数

物距u/cm

像放大或缩小

像正立或倒立

实像或虚像

像距v/cm

 

1

 

 

 

 

 

2

 

 

 

 

 

3

 

 

 

 

 

4

 

 

 

 

 

5

 

 

 

 

 

  根据学生的凸透镜的不同焦距,由学生自定物距,老师推荐:焦距内两组,焦距外到2倍焦距之间两组,2倍焦距一组,2倍焦距外两组。
  老师提: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哪些地方?
  学生甲:要注意安全,不要引起火灾。
  学生乙:还要注意是烛焰、透镜、光屏在同一高度。

  5、进行实验
  教师:实验的方案已经确定了,下面大家按照方案进行实验吧,记住将每次得到的实验数据及时记录在表格上。

  6、交流与讨论
  板书:四、交流与讨论
  教师:现在各组进行交流,要求展示数据,说明结论。
  学生1:交流说明本组实验结果。
  教师:补充说明。
  学生2:分析说明本组实验结果。
  教师从实验组中选出一组数据列出来,与学生共同分析:


透镜焦距
f/cm

实验
次数

物距u/cm

像放大或缩小

像正立或倒立

实像或虚像

像距v/cm

f=16cm

1

10cm

放大

正立

虚像

 

2

16cm

不成像

 

3

18cm

放大

倒立

实像

140cm

4

32cm

等大

倒立

实像

32cm

5

36cm

缩小

倒立

实像

20cm

  从表格得到的数据分析,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吗?
  学生答:凸透镜成像情况由物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决定。?
  教师与学生一道分析得出结论,教师板书: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当u=f时,不成像;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v<2f;
  教师:从成像情况看,成放大和缩小的像的分界点在哪里?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在哪里?
  学生:放大和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在2倍焦距处,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在焦距处。
  教师:当物距减小时,像和像距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答:物距减小时,像和像距同时变大。
  教师:今天大家的实验都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其实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不断的努力,将来也一定会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的。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