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五章 >>第三节 人性的解放——陆王心学

     王阳明年轻时不仅刻苦读书求取功名,还特别喜欢军事,阅读了大量的兵书战册,还在其父的陪同下出关,曾立志做将军,学习骑马射箭,后又立志做圣贤。王阳明曾经刻苦寻求成圣之道,明朝是程朱理学盛行的时代,王阳明研究了大量朱熹的著作,立志成圣的他决定按照朱熹提供的方法——格物致知,他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格物的对象是竹子,但过了七天却一无所获,自己还病倒了,这便是后世广为流传的“守仁格竹”的故事。

      这件事之后,王阳明对当时被奉为圣人的朱熹的学说产生了怀疑,朱熹所主张的“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似乎是错的。这件事对于立志成圣的王阳明来说就像是在沙漠中失去了地图,找不到出路,后来他又接触了道家的思想曾经为了修道而耽误了婚礼。这个问题困扰了王阳明很久,但并没有阻挡他的求学之路,王阳明二十八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后为兵部主事,因秉承儒家的“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而敢于反对当时位高权重的宦官刘瑾而被贬至贵州龙场,在龙场期间依然苦苦求索,终于找到自己所寻求的道就是自己的本心,“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就便是有名的“龙场悟道”。

      后重新得到重用,恰逢宁王叛乱,王阳明在无兵的条件下迅速集结了数万人仅用一个月就彻底打败了宁王的叛军,为保卫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杰出的军事才能。王阳明于1529年去世,被谥文成,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在发展陆九渊的心学的同时又注意对其学说的改造,王阳明之心学又被称为“致良知之学”。王阳明认为心的本性是良知,处于无善无恶的状态的心就是天理,这是我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心经常会被私心以及物欲所蒙蔽,因此就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这就需要自省和实践,即“知行合一”,实质就是遵守儒家的伦理,依靠儒家的伦理来反省自己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王阳明在晚年的时候将自己的思想精华总结成了《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上一页  第6页  下一页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