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五章 >>第五节 经世致用——实学思潮

第五节 经世致用——实学思潮

      对实学产生的时间历史上一直有争议,在学术界流行很多看法包括:先秦说、西汉说、宋代说、明清说。笔者认为实学是先秦时期已经有所显现,至宋代开始发展,明清时期因对经世实用之学的呼声日盛,实学才得以迅速发展并最终形成。

一、实学内涵

     在儒学与实学的异同上,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实学不同于儒学,实学本身是们独立的学科;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实学是由儒学发展而来,实学就是儒学;第三种观点认为实学与儒学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本书认同的是第二种观点。

      明朝的灭亡使得儒家再次开始了反思,明朝末期内部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部满清后金的铁骑不断入关抢掠。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正统的儒学产品程朱理学只会空谈性理,却没有实际的解决办法,而儒家的另一支陆王心学虽在王阳明时期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王阳明本人也以身作则,但至明末时期也与程朱理学一样沦为了空谈性理的学派。明朝的灭亡对主张“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不啻当头一棒,他们对明朝灭亡的原因开始深入地思考,将明朝灭亡的原因归咎于“空谈误国”,理学和心学只是空谈却没有给国家带来实际的利益,因而痛定思痛儒家掀起了一股实学的思潮。 之所以说实学始于先秦,是因为先秦时期的儒学为宋明理学提供了可以利用和加工的思想素材,至北宋时期实学开始得到真正的发展。明末出现的实学思潮本来是用来批判宋明理学的,但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二程和朱熹在批判佛教和道教的学说的时候就曾经用过“实学”这个概念,他们认为佛教和道教的体用皆为空无,而儒家之体用却是真实的。

      早在明朝中叶,就已经有人看到了理学和心学的弊端,明朝中叶的王廷相认为,力学和心学“是后生小子澄心白坐,举手虚谈,终岁嚣嚣于心性之玄幽;求之兴道致治之术、达权应变之机,则暗然而不知。”在王廷相看来宋明之理学和心学之会教人白坐空谈,所谈的内容也不过是“应变之机”,结果却是“暗然而不知”,他认为“以是学也,用是人也”。因此很多明朝中后期的儒家学者就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涉及实际的问题,他们针对农业、经济、兵制等都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意见,明神宗时代的首辅张居正为了挽救衰落的明朝就曾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张居正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明朝灭亡使得儒家的学者开始真正的从千年的繁荣中清醒过来,更加深入的研究实学,在这一时期的实学被推向了顶峰。实学的代表作也相继问世,其中包括顾炎武的《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并且他们开始从自身学说的思考延伸到了对封建制度的思考,批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病,黄宗羲就曾经说过:“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种精神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针对理学和心学在后来的发展中渐渐将重心放在坐而论道、有知无行的问题,明清的实学学者提出要高扬儒家的践行精神,学者颜元在批评宋明儒学指出“宋儒与尧舜周孔判然两家,自始至终无一相同。宋儒只是书生,故其学舍直曰‘书院’;厅事直曰‘讲堂’,全不以习行经济为事。”在颜元看来,宋代以来的儒家学者已经背离了儒家的初衷,变成了只用言语讨论却没有学习实用的学问,并且没有亲自践行。


    上一页  第9页 下一页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