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五章 >>第三节 人性的解放——陆王心学

第三节 人性的解放——陆王心学学

     朱熹在发展和完善程颐的理学的同时,另一个学派也在悄然兴起,这就是由陆九渊所创立的,后又有明代王守仁将其完善的心学。

一、陆王的心即理说

      陆九渊,字子静,号象山,世称象山先生,本人并无著作传世,但有记录其言行的《象山先生集》流传至今,与同时代的朱熹齐名世称“朱陆”。陆九渊的心学可以说是由二程兄弟中的程颢的思想发展而来的,但是究其思想渊源则可以追溯到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思想。像孟子一样,陆九渊也以孔孟的继承人自居。

      陆九渊年幼时便善于思考,三四岁曾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后为寻找答案便开始广泛的阅读,他初读《论语》便可以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后来读到宇宙二字的解释的时候“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终于解答了其年幼时的“天地何所穷际”的问题。

      和程朱理学的态度一样,虽然陆九渊对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持同情的态度,但他也对但是处于统治地位的王安石的思想进行批判,在陆九渊看来王安石之所以在政治上实行改革失败,原因之一就是其学术思想并没有触及根本,陆九渊从自己的学说出发,认为心才是为政之本,“人者,政之本也;身者,人之本也;心者,身之本也。不造其本而从事其末,末不可得而质矣”陆九渊认为提升个人修养的之学才是根本,而所谓的治国平天下之学是末,王安石的改革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只看重治国平天下却忽视了个人的修养,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导致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陆九渊结合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以及佛教禅宗观点,提出“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心即理”哲学命题。陆九渊认为所谓的天理便是源于吾心的这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所谓的“天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诚意等修养功夫去体证去探索最终得到天理。陆九渊在个人修养上认为,真正善于修养的人,就是要将本心保持在本然的状态,这便是“发明本心”,从这个观点出发,陆九渊强调对自身的体证,不必读书外求,“六经皆我注脚”。

      当然,陆九渊与其他儒家学者一样,热衷于发展教育事业,史载“每开讲席,学者辐辏,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陆九渊对政治十分关心,他时刻不忘靖康之耻,主张学以致用,其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出具有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以挽救衰微的南宋政府。但终南宋之世,陆九渊之心学流传不广,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后至明朝王守仁重新获得了崛起,将心学发扬光大。

二、 知行合一

     说到儒家众多学者之中能在国外产生巨大影响的除了孔子和孟子,恐怕只有王阳明了。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后世多称其为王阳明。明朝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以及军事家,继陆九渊之后的心学集大成者,非但学识渊博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箭法高超、用兵如神,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王阳明本人真正实现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王阳明幼年时期并没有显出很大的神童资质,据说到了5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后由王云改名王守仁才会说话,也许天才天生就异于常人,爱因斯坦8岁时还不能说出完整的一句话。王阳明年幼时期就十分好学,他十四岁时的一首诗《蔽月山房》就闪烁着哲学的光芒。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上一页  第5页  下一页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