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五章 >>第四节 “心理”之争——朱陆之辩

     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经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辩只今。

     朱熹则认为陆氏兄弟之方法太过简单,根本不可能成功,同时朱熹针对陆氏兄弟的诗于三年之后也赋诗一首。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表面上看,鹅湖之会朱陆双方似乎是不分胜负,但从争论的结果来看,还是陆氏兄弟略占上风。作为会议的召集人和主持人的吕祖谦虽然“甚有虚心相听之意”,但他本人还是比较倾向于朱熹的观点,“元晦英迈刚明,而工夫就实入细,殊未可量。子静亦坚实有力,但欠开阔”,“欠开阔”是对陆氏兄弟的一种婉转的批评。

      朱陆二人虽然在辩论会上各不相让,以至不欢而散,但二人的私交甚厚,此次辩论并未影响二人的友谊。六年以后,陆九渊来南康看望朱熹,这便是南康之会。朱熹邀请了陆九渊为白鹿洞书院讲习,陆九渊讲述到“君子喻于利,小人喻于利”的时候,听者无不动容,朱熹也不无佩服的说“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

      朱陆双方继鹅湖之会后发现,双发的争论虽然激烈但似乎都没有触及到分歧的根本。因此,经过一段长时间的酝酿,双方又发生了关于“无极、太极”的争论,这次争论与鹅湖之会不同的是,此次辩论并没有发起人,而是由陆九渊之兄陆九韶引起的,陆九韶就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质疑引起了朱熹的批评,双方通过书信争辩数次,后由陆九渊接替兄长继续这场争论,还有一个不同就是二者并非面对面争论而是通过书信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批评对方的观点。陆九渊在给朱熹的信中写到“夫太极者,实有是理,圣人从而发明之耳,非以空言立论,使后人簸弄于颊舌纸笔之间也。”陆九渊认为对于“理”的态度应该是这样的,应该用心去体证理而非围绕着理去著述和空谈。可以说陆九渊的观点抓住了双方分歧的根本,就连朱熹也在复信中不得不附和“若于此有以灼然实见太极之真体,则知不言者不为少,而言之者不为多矣。”不过,朱熹认为陆九渊此话为之尚早,因为没有确定统一的“理”,因而双方各持己见难以取得统一,这样双方只会从自己的理解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对方的意思,这样依旧容易造成分歧,通过此次辩论,双方都意识到了他们之间的分歧的根本不在求“理”的方法,而是对于“理”的理解。


    上一页  第8页  下一页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