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学课本中的盛唐诗的教学
本章的教学内容:(2课时)
第一节:为什么盛唐诗常常被人称道? 第二节:盛唐诗教学法(泛例)
第二节:盛唐诗教学法(泛例)

 

请选择范例学习
盛唐诗教学法(泛例)
1.《过故人庄》
孟浩然
2.《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宿建德江》
孟浩然
4.《黄鹤楼》
崔 颢
4.《黄鹤楼》
 


黄 鹤 楼

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

此 地 空 余 黄 鹤 楼。

黄 鹤 一 去 不 复 返,

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

晴 川 历 历 汉 阳 树,

芳 草 萋 萋 鹦 鹉 洲。

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

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学生实际
学生不明白本诗为什么用了“黄鹤楼”这个词三次。
教材价值
借此诗让学生了解意境的含义、律诗的规范和创新的可能性。
教学误区
    《黄鹤楼》不是咏楼之作,而是登高之作,是借登高的所见所思,表达惆怅的人生情怀。另外,“黄鹤”两字被提及三次,这在一般律诗中本来是要力避的,但在这首诗中,这种重复给人的感觉却是十分和谐的。其中的原因要向学生解释一下。

(一)备课资料:


1、崔颢(704?—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 天宝中,官尚书司勋员外郎。 性好饮赌,为时论不满。早期诗体浮艳。 “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中)

2、作品:《崔颢集》,40多首。

3、风格:雄浑豪宕。

4、黄鹤楼: 旧址在湖北武昌蛇山(又名黄鹤山)黄鹤矶上。相传最早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毁屡建。修长江大桥时拆除,现按宋代样式重建。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 费文祎(yi)登仙后,曾驾鹤于此休息(《太平寰宇记》)。 北宋·苏轼题黄鹤楼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上一页 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