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第八章 --> 第二节
 
 

『论文4』

摒弃对学生的表面思维,
让心育观念内化成教师的一种潜意识行为

崔效锋

  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及其心理发展。其实,许多儿童的问题往往表现在行为上,比如与同学关系不融洽,具有攻击性行为,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发展水平低,过错或过失行为等等。很多类似行为都是在萌芽阶段,教师并没有采取相应方法加以矫正和塑造,反而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压制或强行剥夺,致使问题行为得到反面强化(特别对于那些家庭教育已经存在问题的孩子)。结果,我们人为地使学生的偶发行为发展成为不良习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孩子出现了问题,而是教师出现了问题,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互动出现了问题。儿童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水平和调节能力比较低,我们不能把过多的责任推卸到孩子身上,而要从我们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此,如何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心理辅导的能力成为当前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对教师进行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更新,相信很多学校都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总感觉不尽人意。比如专家培训,有了艰深的理论,缺少了实践的可操作性;学校内部开展专题研讨,好象又缺乏了理论的指导,往往停留在经验感知的基础上。有时,在理论培训时,老师们都能认识到对儿童进行心育的益处,然而到了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往往又恢复了先前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不能把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自己的意识中,进而表现出心育的潜意识行为。正是很多小学教师感叹的:理论上认可,实践上无助。总体来说,很多学校都在积极尝试着对教师进行观念转变的培训,然而效果却不是非常明显,特别对于那些有着很多老教师的学校更是如此。
  其实,我们在很多种类的教师培训上都犯有倾向性错误。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认为只要老师拥有了足够的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就一定能够潜移默化地使用心理辅导的方法开展工作。然而,观念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发现自己的需要与不足,在实践中展开理论的提炼,对教师的观念改变才是切合实际的。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对教师观念的转变不是从理论培训入手,而是从实践工作做起。
  首先,我们给教师布置任务,让他们在一个学期内写出两个学生心理辅导个案,个案必须来自于自己任教的班中。常常有老师跟我说:“我们班有个学生好像心理问题很重,你帮我搞定他。” 在教师的意识中,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是心理咨询员的事,与自己无关,对学生行为后面隐藏的愿望、目的、原因不太在意,没有兴趣、也没有方法去了解。我们强制老师完成这项任务的目的就是让教师去全面、系统、深刻的了解孩子。为了让老师有章可循,对个案研究做到客观、细致、全面,我们为教师提供了下面的个案收集的简单思路:

一、学生在校基本情况分析

1 、在校行为表现

2 、学习情况分析

3 、情绪表现

4 、人际关系

5 、身体状况

二、家庭情况

1 、家庭结构 ( 家庭成员组成 )

2 、父母的养育方式(态度、行为、方式方法等)

3 、家庭学习状况(自觉性、效果、方法等)

4 、家庭行为表现(典型行为)

三、采取措施

1 、教育态度:我们学生行为表现、学习状况、人际关系等态度及处理方式。

2 、谈话主要内容及其反应

3 、行为矫正的相关措施:采取怎样的具体方法去强化或消退学生的某种具体行为。

4 、孩子改变效果地评定:儿童行为上量的变化与心理上质的改变情况。

  从这项任务栏上我们可以看到,让教师研究个案的目的在于让教师更加全面的了解孩子,尤其从具体行为表现的情境、过程、方式方面,从孩子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方面,从孩子成长的经历方面等等。在对学生个案进行记录的时候,要求教师的所有资料必须建立在客观地观察、调查基础之上,切忌主观臆断和猜想。老师们可以通过和班级其他任课老师、班内同学、家长等谈话之后再进行相关备案。另外,我们还提醒老师们注意在整理个案时做到具体,不能笼统概括,要具体到学生的一些细小行为。当老师对孩子的心理进行判断时,必须有一定的来自于行为表现方面的证据。老师通过对学生的细致观察和全面了解,就会逐渐明白孩子表现出这些问题行为的原因,了解到孩子内心的痛苦和真实需要、愿望。这个时候,教师就会同情孩子、理解孩子,就产生了改变孩子现状的想法,同时也就激发出学习相关心理辅导方法的需要。
  在学期的中间,我们就儿童行为塑造、认知改变的方法进行了培训,而且培训的内容与教师日常与心理辅导员反映的学生行为紧密结合,让老师们感觉到方法的可操作性,这就保证了培训的效果。
  对学生行为和心理的深层次、全面了解,不仅让老师们深思特殊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根源,帮助老师们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兴趣、需要,同时也让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产生了质的变化。无论课堂教学还是班级管理,你都可以发现教师的呵斥、责怪、惩罚等负面行为大大减少,代之而来的是鼓励、赞赏、表扬等等积极教育方式。
到了学期末,心理辅导员把教师的辅导个案收集起来,对个别辅导方法上的不足做了总体分析和报告,旨在加深教师的印象,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让教师通过个案研究得到不断的成长。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仅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教师的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同时,教师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术能力也大大提高了,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随着老师观念的不断革新,教育行为和教育态度的大大改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心育的最佳开展方式:教师把心理辅导的意识潜移默化到每一节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中,让课堂充满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让校园洋溢交流、成长的气息,让学生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这才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这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就会不断成长、完善。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下,教师的心理也会充满成长的力量!

 
 
<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