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六章 >>第三节 儒家的"仕"情结对于和谐社会的推动

第三节 儒家的"仕"情结对于和谐社会的推动

     《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应该更加努力的去学习;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入仕"一直是儒家孜孜以求的梦想,自孔子开始就渴望入朝为官,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儒家的士子也正是以此为目的努力地学习。

一、"学而优则仕"对于教育的推动

     前文曾说过,孔子的政治抱负是辅佐贤明的君主,他认为"为政在人",这也就决定了儒家举贤任能的政治主张。当然,在孔子看来,所谓贤人并非是先天的,普通人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成为贤人。

     所谓"学而优则仕"即是学习优秀者便可以做官,但我们不难揣摩孔子的意思,学习好可以做官但学习并不是为了做官,孔子虽然在人看来似乎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奔波谋取官职,但其最高的理想却并非做官,在这一点上很多人都误解了孔子。《论语•先进第十一》中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一段孔子与弟子的谈话暴露出了孔子的理想,在这里的孔子并非是一个孜孜以求的急于做官入仕的人,反而有些陶渊明式的"避世"情怀。孔子通过这段话想传达给人的就是学习是必要的修行,可以做官但不要把目标只盯在做官上面,做官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同时做官还不要忘记学习。

     那么儒家学子的学习内容又是什么呢?孔子十分重视道德的教化,论语中曾不断提到"君子",比如"子曰:'君子食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可见儒家教育之目的并非单纯的培养治国之才而是培养谦谦君子,所以儒家的教学内容就是关于道德和品行的教育,在提高学子文化水平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一教学观念正好与我国当今的素质教育相契合,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但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保证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在这里的儒家的教学理念可以为当今的中国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再看看儒家教学观念之下产生的学子,里面不仅有以"避世"而闻名的陶渊明,同时更多的则是积极入仕的士子,他们人数众多虽也有败类但品行端正者、以天下为己任者却更多,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明朝保卫北京的宰相于谦和敢于改革的张居正等等,这些不同时期的儒家士子不但在入仕之后积极实现自己的抱负,还在做官之余不断学习。


    上一页   第5页  下一页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