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六章 >>第四节 "吾日三省吾身"的个人修养与处理他人关系

二、省察改正与和谐

     人不能孤立的存在于社会上,儒家看到了人是一种群体性的动物,《论语•颜渊》中:"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给予了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的应有的重视。那么从个人出发,怎样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达到和谐呢?

     儒家认为应当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已达到与他人和谐的相处。孔子认为"内省不疚,夫何忧惧","内省"是对自我的检视、批评与否定,大致是一个自我批评的过程,当完成了真身的省察之后,才能达到没有恐惧和烦恼的境界。然后应当怎么做呢?孔子提出了"爱人"和"忠恕"两个概念,这里要再次说明,儒家的"爱人"是有等级的,根据亲疏和远近关爱不同的人,而墨家则是没有区别的爱一切人。儒家的"爱人"虽然有等级,但也是可以将人与人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也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同时孟子还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将人际和谐摆在第一位更加看出了儒家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忠恕"之"忠"指以诚待人,"恕"则是宽以待人,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总的指导原则。孔子也考虑到人际关系的复杂,于是又将忠恕之道进一步分析概括,得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不同的伦理道德规范。孔子曾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想要设置一个完美的秩序,这个秩序是稳定的,可以长久存在的,而维持这种秩序的链条就是伦理纲常,孔子希望用这种秩序来达到和谐。

     儒家的这种人际交往观念影响了以后的中国人并形成了现在人们的处世方式,谦虚谨慎一直被国人视为美德,主张言行一致,反对言行不一,注定了中国人脚踏实地的性格。


    上一页   第8页  下一页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