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六章 >>第七节 道德的和谐教化

二、内圣外王的道德向往

     "内圣外王"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内圣"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指的是具有圣人的品德。"外王"则是外在的修养,指的是推行王道。"内圣外王"虽然最早出自道家典籍,但到了宋明时期随着儒释道三家合流,儒释道的产物——理学出现,内圣外王被纳入儒家并作为儒家人性的最高目标。

     早在孔子那里圣人就被看做最高的目标,但对于孔子来说圣人是很难实现的,"圣人吾不得见之矣",连儒家创始者本人也承认成圣是很难的,但孔子也没想到几百年后孔子被后人尊为了圣人。在孔子这里道德与政治是想通的,政治需要道德的指导才能有正确的方向,而圣人的道德只有内化到政治之中,才能真正的推行王道,否则就是霸道,比如儒家学者眼中的秦始皇。

     到了后来孟子那里,圣人的概念逐渐丰满起来,圣人是"百世之师",这种人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包括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以及精神世界,在儒家眼中圣人类似于基督教的耶稣,只是耶稣只有一个,圣人虽然难得却不止一个。

     到了宋明时期儒家由于理学和心学的分流,对圣人又有了不同的看法。理学传承了孔孟的思想,对于成圣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心学代表王阳明对于圣人的态度较为开放,他对成圣的观点类似于佛教的禅宗,他认为人人都可成圣,行仁义之事,心怀天下为百姓谋福利者就可以成圣。王阳明将圣人成功的从天空拉到人间,如此做法不但可以抬高心学地位而且,还可以引导更多的人去行善。

     无论行善能否成圣,但儒家的这种对行善的鼓励早已内化于中国人的血液之中,雷锋一直被作为助人为乐的典型,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女从辽宁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在部队工作。"当今社会也有不少助人为乐的典型,东昌府区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主任念以新以白云为榜样,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受到群众的称赞,2006年,茌平县青年付某遭遇车祸,被撞成高位截瘫,她无法接受可能和轮椅相伴的现实,整日以泪洗面,几次想要寻短见自杀。念以新知道了付某的情况后,带着热线的同志们经常到医院看望她,主动和她拉家常,谈人生,慢慢地打消了她轻生的念头。后来,念以新和热线的同志们积极帮助她通过法律途径讨要赔偿款,从写诉状,到找证据,再到开庭审理,直到最后打赢官司。2008年,付某在念以新等人的帮助下,通过法院依法判决,如愿拿到了184561.4元赔偿款。


    上一页  第14页  下一页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