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导航
#注意#
单击各专题则显示具体章节
再次单击则隐藏具体章节
首页 | 课程概述 | 学习内容 | 学习资源 | 退出
你的位置:课程内容 专题7:教育变革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专题七:教育变革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1] [2] [学习指导] [ 上一节] [下一节]
    
  案例7.2:
【1】
特级教师唐江澎自述他的成长经历
  
  第一阶段初入教学岗位,他自我定位在陪练员的角色,“把自己怎样学的告诉给学生”;第二阶段发展到以“教”为重点,以教代学,充当演员的角色,“陶醉于才学、特长的自我展示”。无论是第一或第二阶段,唐江澎都通过不断补充和巩固专业功底,锤炼教育技能,成功地获取了某些方面的专业发展,但他仍是对以前“自我”的补充,仍是传统意义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所以困扰仍缠着他,“无数次问自己:教学究竟是什么?怎样教才是有效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唐江澎在第三阶段成长过程中的转型提供了新契机。在课程改革中他开始寻找到了摆脱困惑的答案,领悟了课程的真义:促进“有意义学习”。将自己的教师角色定位于学生的引导者、探究的合作者、情感的激发者、方法的指导者,在行动研究中创立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体悟教学”,实现了“自我”的转型,走出了一条课程改革与自己专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使自己获得了一次教师职业生涯的新生。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只要是切实地参与参与下的新课程改革实践,那么在发展学生、课程的同时,教师也必然得到发展。新的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土壤。

  2001年,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有人曾对江西临川二中作过个案研究,当问及“通过参与课程改革,您认为在哪一方面的进步最大”时,有33%的教师回答为“理解新课程的能力”,27.7%的教师回答为“科研能力”,14.9%的教师回答为“课程开发能力”,19.1%的教师认为是“教学感和教学责任感”。

   临川二中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实践,感受到的课程、教学、学校的“文化震荡”并在“文化震荡”的实践中实现自我超越的。课程改革为教师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土壤,教师在其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使新观念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智慧,使自己成功地跃上新台阶。可以说课程改革也为教师设置了“最近发展区”,让教师“跳一跳”收获成长的“果实”。
  [1] [2] [学习指导] [ 上一节] [下一节]

版权所有:广州市教育局  教育服务热线:96930  技术支持:广州远程教育中心
建议使用分辨率为(1024*768)